美文网首页
《天真的人类学家之小泥屋笔记》读书报告

《天真的人类学家之小泥屋笔记》读书报告

作者: 蓝鸢至幸 | 来源:发表于2021-07-30 02:00 被阅读0次

作者简介
英国牛津大学人类学博士奈杰尔·巴利,是一位根据自身经历撰写书籍的著名人类学家,他因《天真》姊妹篇:《天真的人类学家之小泥屋笔记》(1983 年首版) 和《天真的人类学家之重返多瓦悠兰》(1986 年首版) 而声名鹊起, 尤其在人类学界影响甚大, 被誉为“人类学界的卓别林”,其《天真的人类学家》是人类学领域的一部重要的作品。

成书背景
《天真的人类学家》是巴利的第一本书,其中的小泥屋笔记部分初版在当时引起了法国的轰动。20 世纪后半叶以来, 随着全球性的对19 世纪以来的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模式的深刻挑战, 在人类学学科内部出现了一股学术反思的潮流。被视为人类学的生命线和中心的民族志田野工作和写作, 受到了学术界的质疑和批评。人类学在经受着重要的考验,《天真》姊妹篇正是这个实验时代的产物, 是具有代表性的优秀的实验民族志作品。

主要内容
这部作品的主要以一种日记的形式记载了作者在多瓦悠部落的田野经历,采用幽默诙谐的笔调,主要叙述最真实的田野调查中的各种有趣的或者令作者烦恼的现象,展现出人类学家在田野调查中最真实的观感。

相关评价
《自由时报》副刊副主编方梓说:“不同于一般的田野调查, 本书类似于马林诺夫斯基的日记写法, 只是马林诺夫斯基摒除学术的观点, 纯粹以个人的情感记录, 而巴利则夹杂人类学志、田野调查、个人情感, 成为‘游历少数族群的领导文学’。看惯了列维- 斯特劳斯的人类学, 本书将提供相异的视野。”

《中国时报·人间副刊》评论说:“而今在严肃的人类学著作里头竟有这么一本爆笑至极却富含反思精神的另类田野思维”。

《诚品全球网络》评论说:“这本书除了将人类学家的窘相拿来当作娱人的笑料, 在幽默之余, 可也有它严肃的‘命题’。他让读者看见人类学者是如何与研究对象进行互动, 在互动中如何调整他的学术成见, 还有田野作业上的琐事是如何影响后来研究成果、研究的盲点与反思。因此不管是严肃的读者、无聊地只想打发时间、或是向往非洲原始部落的异国情调而蠢蠢欲动的旅人, 巴利这本书绝对是一个有趣的选择。”

我的感想
在我的潜意识中一直认为人类学是属于那种既高深又严肃但而后很快就将其束之高阁的学科,就好像文科生去看一长串的理科公式的感觉一样。但接触到《天真的人类学家》这本不那么严肃而又坦诚真实的书后我发现,人类学也并没有那么严肃而不能理解,这本书主要是奈吉尔巴利在喀麦隆的多瓦悠部落进行田野调查时的随行笔记。作者在那里遭遇着难以预料的困难,与当地的居民们“斗智斗勇”,

不仅是环境的艰苦,还有与多瓦悠的相处、交流问题,面对多瓦悠人的肆意嘲弄、面对自己频频被偷东西的境况等等,若是旁人定然是无法忍受、十分埋怨的,但在书中却是随处可见巴利的幽默方式。他总是喜欢在看似干巴巴的描述之后坦诚地揭示无奈的真相。譬如有一次他的朋友在酒吧向他传授如何在两年多的非洲旅行中节约开支时,“我当然极感佩服,直到他酒钱也不付就离去,才明白个中道理”。类似的风趣手法遍布书籍,时常令人捧腹不已,这样的阅读体验就好像在与老朋友闲聊时听老朋友介绍自己的精彩经历一样,轻松有趣。对于多瓦悠人的种种远离现代文明世界的所作所为,譬如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我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村子的位置却叫不出村子的名称、譬如在参加头颅祭时我询问谁是主办人的时候得到的令人生气又无奈的回复等等,过分吐槽不好,太多炫耀也不对,而陈述式的自嘲却很容易让人开怀大笑又感同身受。

远离安逸的环境开展未知困难的田野调查无疑需要极大的勇气和魄力,毕竟从高堂庙宇来到这蛮荒之地的落差,足以能够浇醒最初热血的决定,因此我也更能佩服巴利能将幽默贯彻在整个过程。巴利其实不止一次的到过多瓦悠,因在第一次的田野调查结束时没能接触到多瓦悠人文化的精髓——“割礼”仪式,在他回到“现实生活”(在多瓦悠部落的生活简直原始得就像虚构一般)后又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那个原始部落,仿佛忘记曾经在这里所遭受的苦难。无论是身患突发性疾病还是贫困潦倒的境遇,都无法打败一颗探索未知领域的心,或许这才是人类学家的“天真”吧。

这本《天真的人类学家》以其求真务实的态度以及生动形象的表达文体向我们真实的展示了人类学家在田野调查中的收获与困境,并不同于其他调查研究成果那样满是伦理知识尽是些枯燥无味的文字堆积,书中十分生动的刻画描写使得我们更加了解田野调查,发人深省,这才是《天真的人类学家》最大的价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天真的人类学家之小泥屋笔记》读书报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irxv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