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在长大,苏州在长高。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建筑,东方之门、国际金融中心、中南中心,一次又一次改写着苏州城市的“身高”记录。
千年来始终代表她高度的,是苏州古城里的江南第一古塔报恩寺塔。它雄踞于古城,脱颖于姑苏诸多宝塔之中,成为古城悠久历史的象征,它虽然早已不是苏州的制高点,但却依旧俯瞰着整座古城,一直是苏州古城的地标和第一高度,直到今天。
初冬时节,再次去探访宝塔。出地铁4号线北寺塔站出口,蓝天白云下,粉墙黛瓦后的柿子树上点点橘黄,构成一幅天然的姑苏图画。
转眼望向宝塔,风吹树叶,暖阳弄影,映照于黄色的墙面。报恩寺塔重檐复宇,翼角翠飞,一派雄伟气象。然而雄伟并非这座千年古塔的全部,它的俊逸、秀美与瘦长,又显现出一种独属于江南的气质。
报恩寺塔苏州人俗称北寺塔,与拙政园相距不远,在拙政园倚虹亭处抬眼望,就能望到北寺塔的大半身段。
北寺塔始建于三国赤乌年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江南著名的古刹之一。除去悠长的历史,北寺塔还是苏州最高的塔,其高76米,有“江南第一塔”之称,名满佛教丛林。
相传是孙权为报母恩,以吴太夫人居住的舍宅而建,吴太夫人是苏州人,丈夫孙坚战死后她鼓励长子孙策继续开拓疆土,长子不幸被刺身亡后,又辅佐次子孙权建立了三国鼎立的东吴王朝。正门前的巨大牌坊上写着“知恩报恩”,正是此意。不过那时候塔有11层高,靖康之耻后金兵南下,北寺塔再次毁于战火,直到南宋才得以重建,现存之塔为南宋绍兴年间行者金大圆主持募建的九级塔。
宽广的广场边古木参天,绿荫如盖。古塔前的台基上露天而坐的是一尊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像,背靠岩石,手捻佛珠,盘腿而坐。几枝乔木、五针松生长于岩缝中,围绕在周围,身后站立的则是韦驼菩萨。弥勒佛在中国的传说中的人物是流传于宁波一带的布袋和尚,在大多数寺院里都有他的塑像,供奉于大殿里,而在北寺塔则在塔前广场的正中间,使人们一进入寺门就能看到,其笑容满面的憨态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不管男女老少都想近身去摸一摸,以沾喜气。
报恩寺塔曾多次被毁和重建,现在的形制基本沿袭南宋时期的风貌,其高翘的飞檐、瘦长的塔刹,在宏伟中蕴含着秀逸,体现出浓郁的江南建筑特色,是研究宋代建筑的珍贵实物。
正门半圆形的门洞上方是六个鎏金大字“报恩万岁宝塔”,门前柱子是一幅楹联“不负胜地有奇景,且邀明月登九层。”翘角上都有雕花且挂有风铃,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美妙而悦耳声音。
徐徐的绕塔基一圈,四周围廊石栏,精美的浮雕布满于栏杆石柱,下枋满雕卷云纹。束腰处每面雕金甲护法力士坐像三尊,转角处雕卷草、如意纹饰。
北寺塔对苏州人来说可是非常亲切了,比起虎丘塔来可能感情还要深厚,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北寺塔可以登上去,而虎丘塔长期以来只能老实的待在地下望一眼。
一般佛塔都是七层,而北寺塔则九层,其中自然有它建造的原因。九在数字中为最大,登九层应该有登上九天之意。沿楼梯逐级盘旋而上,木制楼梯也不象别的寺院的那么狭窄,需低头侧身才能交叉而过,在此只管直身扶栏而上。
北寺塔的登塔楼梯的设置也与别的佛塔不同,登上一层需绕半圈在另一边方有可上楼梯,这无意间在找楼梯时必需绕塔而走,增加了塔的幽深而带有些许的神秘。塔心四周均有坐基,半圆形的穹顶,以供佛像,光线透过门洞照射在塔心内壁,明暗间的光影更显得宝塔的神秘幽深感。
走出门洞均可到外部围廊,俯瞰寺院均为树木绿荫所覆盖,各处殿宇掩映在翠绿丛中,颇具神秘之感。一阵阵清风吹来,倍感惬意,伴随风铃之声,似乎进入了佛法的世界。
当盘旋着终于登顶,眼前豁然开阔,手扶护栏朝下观望,一座姑苏古城尽收眼底,千家万户如同水墨画长卷一般在视线里缓缓展开,远处虎丘塔清晰可见,城内的瑞光塔,还有寒山寺的塔院钟楼。转过身,园区东方之门周围流光溢彩。站在这苏州古老的高度上,一幅镌刻着姑苏繁华图的双面绣一览无余。,
风迎面而来,吹着我的脸颊,但我听着塔檐上的铃铛在风中摆动发出的声音,心里有了一片宁静和祥和,想把这一份感觉凝固。
如今苏州整个古城看上去都是低矮的、老旧的建筑,在全国各地着实罕见。其实,这是因为苏州一直在严格控制古城区内建筑的层高。按照保护规划,苏州古城区建筑最高不能超过24米,大概也就是北寺塔的三层那么高,且须保持“粉墙黛瓦”的青灰色调。
正是因为独特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苏州古城风貌得以有效保护,每年上千万的中外游客到苏州来。很显然,都是冲着苏州古城的“黑白灰”、“淡素雅”来的,是来欣赏苏州古城的韵味的。
苏州,不只有传承千年的深度,也有日新月异的高度,更有舒适宜居的温度,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