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瑰丽奇幻的武侠小说里,我们总能听到这样一句谆谆告诫——“正邪不过一念之间”。
乍听这句话,我觉得雄伟难测,有一种不明觉厉的既视感。
再后来,入世即深,我居然渐渐领悟所为的“一念之间”,其实就是一股正与邪共同孕育的力量,一种用来评判正与邪有效的准绳——揣测!
电视剧《朱元璋》有这样一段饶有趣味的情节。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正儿八经的丞相胡惟庸跪在朱皇帝面前,和皇帝争辩着什么!
只听朱元璋训斥道:“胡惟庸,你知道咱为什么要重用你吗?”
胡惟庸倒也敢说:“因为臣聪明!”
朱元璋面带杀气,一脸阴鸷的追问道:“那你知道为什么咱又要打压你吗?”
胡惟庸有点害怕了,摇摇头,敛声屏气接茬儿道:“臣不知道!”
只听啪啪啪,朱元璋拍案而起,怒喝一声道:“就是因为你太聪明了,时常揣摩朕的心思。久而久之,你就把自己当做皇帝的知心人儿了,你把自己的意思当做朕的意思。这皇宫里头你是皇帝还是咱是皇帝?”
吓得胡惟庸战战兢兢,如临深渊,连滚带爬,匍匐投地,山呼万岁告饶……
朱元璋的这段话,放在今时今日,也是鞭辟入里之高论啊!
这个社会,不乏喜欢揣测别人的人。他们往往以察言观色为乐趣,甚至以窥探他人心境以生存。
即为人,难免有人性共存之弱点,“揣测”一个人的心里,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本事,但称起为手段也许更为贴切。
那么为什么说“揣测”是正与邪共孕的力量呢?
当一个人,在某种平台或者场合,表露出一种私人的情绪。有不同的人捕捉到了,一种人选择去深入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希望能够使那股子情绪发泄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正”。
另一种人,则在捕风捉影之后,开始四处散播舆论,等舆论刚刚形成那么一点气候的时候,那种自鸣得意的“预言家”做派就出来了。开始以舆情掌控发表情绪的那个人,诱导性的将其本心给剔除,达到自己所“预料”的结果,这样的人不是“邪”又是什么?
你看《封神演义》,那广成子三谒碧游宫,通天教主从“凡吾教下弟子不遵训诲,任凭他打”到摆下“诛仙阵”;
从“‘红花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总一般。’他岂不知,怎敢乱话欺弄。你等切不可自分彼此,致生事端。我看广成子亦是真实君子,断无是言。你们不要错听了。”到“我与羽毛相并,他师父却是何人?我成羽毛,他师父也是羽毛之类。这畜生这等轻薄!”
多宝道人分明揣测到通天教主因门下弟子众多,有“万仙来朝”的美誉,因此和太上、元始暗中有较劲的嫌疑,所以以“不分披毛带角之人,湿生卵化之辈,皆可同群共处”这样的语言刺激通天。多宝道人之心计不可不谓之深!
再看《三国演义》里,那诸葛村夫。去东吴为达到政治目的——孙刘联盟,共同抗曹!先是舌战群儒,孙权仍是摇疑不定,最后的机会则是周瑜的态度。
周瑜对待联盟之事,本也在两可之间,再加上他对名满天下的诸葛亮有些儿不服的情绪,所以就有了偏向性。
但是诸葛亮多贼啊,他一见面就说曹操忙着打造铜雀台,扬言要要虏获大小乔以自娱。周瑜前三秒还在和小乔抚琴秀恩爱,这一听还了得,气得立马——“我与曹贼不共戴天”的节奏。
诸葛匹夫还忍不住不要脸的问一句:“您干嘛生那么大气?”周瑜说:“那TM是我老婆……”诸葛亮那时的演技隔现在那绝对秒杀多少超一线影帝啊,“哎呀呀,亮实不知小乔就是尊夫人,言语冒犯之处,还望公瑾恕罪……”
可怜的周瑜入套了还连忙去搀扶诸葛亮,感觉还TM感恩戴德诸葛亮帮他找到了“情敌”……
抛开政治目的,诸葛亮这样的做法,不仅仅“邪”,邪得还是一流!
以前官场上有老句话叫“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也就是当领导的有什么爱好,当下属的就使劲儿去追随,去学习某一项可以娱乐领导的技能,哪怕自己一点也没兴趣。
你还别说,工作上小人往往比君子受喜欢。譬如你会发现,有的领导最喜欢在朋友圈给同事点赞。你发一点更工作相关的,或者“加班加点”工作是“努力追求梦想”,是“锻炼自己”,是“理所应当”之内的,秒给你点赞。
私人的喜怒哀乐,就算你家里死人了,他都无动于衷。所以有很多谄媚的人,就挤破头似的在朋友圈里“表决心”式的发表“正能量”。
有时候觉得这群人不容易啊,愣是好好把一个个性鲜明的人活活循化成了狗!有时候连狗都不如。
有时候,你或主观或客观的评价一些人或事,有的人就误以为你在讨厌、你在批判、你在孤立……
其实他们根本就不明白你是在在乎、你是在总结、你是在重新探索……
这个世界什么都可以颠倒,唯独正与邪永远不可能本末倒置,我相信任凭天王老子也没有这样伟岸的力量。
因为,人心始终是肉长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