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成长陷阱

成长陷阱

作者: 莫自闲 | 来源:发表于2023-01-30 05:45 被阅读0次

许多人认为,买股票就是买未来,因此成长是硬道理,要买就买成长股。的确,最牛的股票一般都是成长股;然而,最熊的股票往往也是“成长股”。许多国家的股票市场(包括A股市场)的历史数据表明,高估值成长股的平均回报远不及低估值价值股,原因就在于成长陷阱比价值陷阱更常见。

成功的成长投资需要能预测新技术走向的专业知识,能预判新企业成败的商业眼光,以及能预知未来行业格局的远见卓识。没有多年摸爬滚打的细分子行业研究经验和强大的专业团队支持,投资者很容易陷入下面的各种成长陷阱。

估值过高 

最常见的成长陷阱是估值过高——高估值的背后是高预期。对未来预期过高是人之本性,然而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统计表明,高估值股票业绩不达预期的比例远高于低估值股票。一旦成长预期不能实现,估值和盈利预期的双杀往往十分惨烈。应用材料公司(AMAT)是20世纪90年代的大牛股,2019年的股价比纳斯达克泡沫破灭时的股价没高多少,而它在半导体行业依然是世界最大的龙头。它的主要问题是所处行业的周期性很强,当时估值过高,几乎是周期的顶点。

技术路径踏空 

成长股经常处于新兴行业中,而这些行业(例如太阳能、汽车电池、手机支付等)常有不同技术路径之争。即使是业内专家,也很难事先预见哪一种标准会最终胜出。这种技术路径之争往往是你死我活、赢家通吃的,一旦落败,之前的投入也许就全打了水漂,这是最残酷的成长陷阱。

无利润增长 

上一轮互联网泡沫中,无利润增长大行其道,新品牌纷纷以烧钱、送钱为手段来博得关注。如果是客户黏度和转换成本高的行业(例如社交网络),在发展初期通过牺牲利润实现赢家通吃,则为高明战略;如果是客户黏度和转换成本低的行业,让利带来的无利润增长往往不可持续。例如,O2O是很典型的烧钱模式,烧的过程中却无法产生客户黏性,烧不出竞争力,没有看到明显的网络效应和规模效应。

成长性破产 

即使是有利可图的业务,快速扩张时在固定资产、人员、存货、广告等多方面也需要大量现金投入,因此现金流往往为负。增长得越快,现金流的窟窿就越大,极端情况导致资金链断裂,引发成长性破产,例如拿地过多的地产商和开店过快的直营连锁店(特别是未上市的)。以直营连锁店生意为例,每一家小店开店12~18个月后就能够收回投资,从单店的回报看是很好的生意;但是整个企业在扩张过程中如果开店太快就可能出现资金链断裂,从而发生成长性破产。

盲目多元化 

有些成长股为了达到资本市场预期的高增长率,什么赚钱做什么,随意进入新领域,陷入盲目多元化的陷阱,因此成长投资要警惕主业不清晰、为了短期业绩偏离长期目标的公司。中国的上市公司很喜欢多元化发展,海外也有一些大企业多元化扩张失败又回归主业经营的例子。例如,麦当劳曾经尝试过酒店业,可口可乐曾经尝试过养虾业,它们都亲身经历了多元化经营带来的“坑”。当然,互补多元化(例如长江实业、和记黄埔)和相关多元化(横向完善产品线和纵向整合产业链)的公司另当别论。

树大招风 

要区别两种行业,一种是有门槛、有先发优势的行业,成功引发更大的成功;另一种是没门槛、后浪总把前浪打死在沙滩上的行业,成功招致更多的竞争。在后一种行业中,成长企业失败的原因往往就是太成功了,树大招风,招来太多竞争,蜂拥而至的新进入者使创新者刚开始享受成功就必须面对无尽的跟风和山寨品。例如团购行业,由于其门槛低,稍有一两家成功,一年内中国就有3000多家团购网站出现,谁也赚不到钱。即使是有门槛的行业,一旦动了行业老大的奶酪引来反击,一样死无葬身之地,例如网景浏览器(Netscape)的巨大成功引来微软的反击,最后下场凄凉。追随者挑战巨头的时候要小心,不要太早显露目的,以免遭到巨头的封杀和围剿。

新产品风险 

成长股要成长,就必须不断推陈出新,然而新产品的投入成本是巨大的,相应的风险是巨大的,收益却是不确定的。强大如可口可乐,也在推新品上栽过大跟头。稳健的消费股尚且如此,科技股和医药股在新产品上吃的苦头更是不胜枚举。科技股的悲哀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开发出来的新产品常常不被市场认可,医药股的悲哀则是新药的开发周期无比漫长、投入巨大而最后的成败即使是业内专家也难以事先预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成长陷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jmy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