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446972/38b6a8a70e11bea2.jpg)
曾经有一个朋友嘲讽地说,很多人不管读不读书,家里的书架都摆着一本《瓦尔登湖》。只因为此书入选了美国国会图书馆评出的“塑造读者的25本书”,而且许多权威机构和人士称它为一部圣书,并将它置于《圣经》与《小王子》之后。
我第一次阅读《瓦尔登湖》时,昏昏欲睡,不知所云。第二次阅读时,还是昏昏欲睡,感觉作者只是在随心所欲的描写自己的无聊日常。第三次静下心来阅读时,慢慢地发觉这本书十分有意思。作者一直在细腻地描写自然,却让人情不自禁的感觉到心灵的碰撞,继而反思人生。
为什么《瓦尔登湖》会有如此的魅力呢?这便要从这书的创作背景说起。
《瓦尔登湖》的作者是美国亨利·戴维·梭罗,毕业于美国最有名的大学哈佛大学,他是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表人物。
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正是工业时代初期,经济突飞猛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充斥全国。一直热爱大自然的梭罗在1845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这一天,远离繁华城市的喧闹和金钱的诱惑,独自来到康科德的瓦尔登湖畔,建一个小木屋住了下来。
《瓦尔登湖》描写的是梭罗居住在瓦尔登湖畔两年多的时间里的所见、所闻、所思。该书共由18篇散文组成,在四季交替、鸟鸣蛙叫、湖光山色中,用最灵动的文字记录了椤罗内心深处的冲突与追求,语言生动,内容丰厚,意义颇深。
张爱玲曾经这样评价梭罗:“就好像我们中国古时的文人画家一样,梭罗并不是一个以工笔见胜的画匠,可是他胸中自有山水,寥寥几笔,随手画来,便有一种扫清俗气的风度。技术上虽未必完美,可是格调却是高的”。
这本书仿佛是记流水账一般絮絮叨叨,但它并不晦涩、安静,我觉得它更像是一本充满趣味和声音的书。
“湖泊是大地上风景最美、表情最丰富的地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湖泊,就能测量出自己的深度。湖畔的树林如同她的睫毛,而四周苍翠的山林,则是她的浓眉。”
“湖里没有芦苇,但有青蛙的高歌,它们在瓦尔登湖上乐此不疲地轮流歌唱。当领头的青蛙把喝过的水酒杯传给下一只青蛙的同时,还不忘发出‘托尔龙克、托尔龙克’的声音。听到这声音,另外的青蛙也跟着学起来。被传到的青蛙,都是没有喝足的青蛙,他们的肚子不像其他的青蛙一样鼓鼓的。于是酒杯就这样继续地传递下去。直到阳光充满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朝雾逐渐散去,还有一些老的青蛙没有跳进湖里,他们依旧喊着‘托尔龙克’,等待着回音。”
书中有许多关于景色、动物、昆虫的唯美细腻描写,让人一打开书,仿佛就能听见鸟鸣蛙叫,也能看见林间小道的雾霾和湖水的波纹。一个人的时光是寂寞的,但是有大自然如此丰富多彩的陪伴,梭罗并不寂寞,瓦尔登湖并不寂寞。
时而聆听鸟鸣蛙啼,时而抚花闻香,时而赏湖数星,时而斗虫戏鱼,梭罗便是一直如此安静、简单、自由地隅居于瓦尔登湖畔一角,耕地种豆,自给自足,观察着虫子的飞行轨迹,过着关于诗和远方的淳朴生活。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这种人与自然共存的安静生活,并非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在不停的反思自然与人生,超越现实,找回人们已丢失的最原始的精神家园,过更有意义和价值的生活:简单、自由、快乐、智慧。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也许是当时梭罗心中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我来到这片丛林的目的是要让自己生活更符合我的思想,是为了探究生命的本质。只有如此,我才能够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不会因为失去了真正的生活而悔恨。”
现代人,谁能想像自己扔掉手机生活的样子?搬家时,有没有发觉很多东西是没用过的甚至还没拆开包装的?为什么宁愿为了一间空虚的房子而活得像条狗?你多长时间没有抬头看过星星了?你还是你吗?你感觉快乐吗?……这是现代人的悲哀,也是物质进步精神匮乏的时代。
梭罗通过《瓦尔登湖》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能坚定自信地朝着他梦想的方向前进,努力追求他所向往的生活,最终他是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的。……他把自己的生活越是简单化,宇宙的法则越会删繁就简,寂寞将不成其为寂寞,贫穷将不成其为贫穷,软弱也将不成其为软弱”。这便是梭罗追祟的斯巴达式生活,即简朴刻苦,坚韧刚毅的生活。
你最富有的时候也许生活显得最贫穷,爱挑剔的人即使在天堂里也能找出毛病来。《瓦尔登湖》,美的不仅是湖光山色、鸟语花香,让人神魂颠倒的是心灵的宁静与自由,拒绝浮躁,返璞归真。
“无论你的生活有多么低劣平庸,都要面对它好好地过;不要躲避它咒骂它。它不像你那么糟。”
物质需减法,精神需加法。抛却浮躁不安的膨胀欲望,安静下来,好好品尝一本书,走一段路,努力活成最真实最快乐的自己,你也会有一个瓦尔登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