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假期的时光,除了带娃,我就是钻进书中,最近在看余秋雨的《行者无疆》,太有历史厚重感的书籍,看的我很累,总要时不时停下里回顾,然后放下书,回归下当下,再继续。舍不得一下子把欧洲全部看完,但是又巴不得在这个冰天雪地里在欧洲的城堡里徜徉。
读后感:
《行者无疆》是余秋雨先生在欧洲的游记随笔,也是一部考察西方文明的随笔集。全书共分为:南欧、中欧、西欧、北欧四卷。详细记述了作者在欧洲26个国家96个城市旅行中的感受。作者以欧洲各国的历史文化为着眼点,穿插许多古建筑、古城堡、古文化遗址、杰出人物、艺术、饮食等文化载体。
无论余老师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并不止步于眼前的风景,而是思考这座城市的历史,思考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后人对这座城市的评价。他通过自己在世界各地的足迹,唤醒每一个阅读者对文化的一个深刻理解与重视。
正如在《自序》中,作者提到,《行者无疆》是《千年一叹》的续篇。如果说,《千年一叹》探讨的是伊斯兰文明、阿拉伯文明、古埃及文明等文明的衰落,从而思考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之源泉;那么《行者无疆》便是将目光投向优秀而成熟的欧洲文明,在中西方文化视域下和中国历史文化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进行反思。因此,“全书在思考的完整性和深刻性、文体的张力和自由上,更胜余秋雨以前的几部著作,笔触比《文化苦旅》更悠闲、比《山居笔记》更开阔、比《千年一叹》更从容。”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余老师是一个学者,更是一个行者。他的脚步走遍中华大地,又走出亚洲,走到遥远的北极,其思想之深度,眼界之广度,在一场场文化苦旅中淬炼。
阅读此书,最大的感慨便是余老师广博的“人类情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在欧洲考察时,作者对美第奇家族对艺术的贡献、英国在创造发明上的精益求精、罗马市民注重人性的生态模式等不乏赞赏与认可,但作者更加强调的是要正视自己的外部世界,正视自己的历史。看似在写欧洲文明,但中华文化却无处不在。在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相提并论中,在以茶文化为载体的丝绸之路的历史中,作者每一次将目光投向欧洲,并不止步于其风景名胜,而是更深一步去思考其历史、文化,它经受的沧桑的考验,它传承的精神的不朽,在所见所感中对比,在对比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面对神秘的大自然,作者更是满怀敬畏,满是敬仰。人类从工业革命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到破坏环境遭受自然规律的约束和惩罚,再到幡然醒悟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奋斗不息的史诗,也是一部与自然从抗争到顺应的发展史。因此,作者认为北极村萨米人在如此严酷的北极,一代代住了下来,是他们“对于自然之力,只有避其锋锐、泄其杀气,才能从容驾驭”的生存模式。
读者在余老师的引导下,会慢慢产生一些自己的思考:对待欧洲文明,不能一味抱歆羡和追慕的态度,而应该作一些更深入的总体思。在反思社会的进步和转型时,人类容易流于急功近利,忽略新的精神文化基础的建立,将文化的牺牲作为发展的必然代价。但事实上,无论何时,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是每一个个体“身居闹市而自辟宁静,保持高贵而融入人潮”的优雅和从容。
在余老师的笔下,庞贝古城的废墟,罗马竞技场的过去,埃菲尔铁塔下的故事,那些光明与黑暗,崇高与卑鄙,勇敢与犹豫,一切的一切都交织在一起,慢慢的流向历史长河的深处。
有一句话很好:时间是筛子,留下的是精华;历史是尺度,度量的是人心。人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沧海一粟,但仍有那么多的伟人在努力追寻人生的意义,成就了历史长河中的辉煌。
经典语录:
伟大见胜于空间,是气势;伟大见胜于时间,是韵味。
一座城市既然有了历史的光辉,就不必再用灯光来制造明亮。
孔子对于山水,并无厚此薄彼,说过八个字:“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这里的“乐”字,古代读“要”,一个已经死了的读音。但是我觉得这八个字很有现代美学价值,应该活下去。
海洋文明和大河文明视野开阔、通达远近、崇尚流变,这一点,早已被历史证明。由这样的文明产生的机敏、应时、锐进、开通等品质也就是所谓“智”;与此相对比,山地文明则会以敦厚淳朴、安然自足、万古不移的形态给我们带来定力,这就是所谓“仁”。
其实,整个人生,也就是平衡于山、水之间。
水边给人喜悦,山地给人安慰。
水边让我们感知世界无常,山地让我们领悟天地恒昌。
水边让我们享受脱离长辈怀抱的远行刺激,山地让我们体验回归祖先居所的悠悠厚味。
水边的哲学是不舍昼夜,山地的哲学是不知日月。
写在最后:
经典语录太多,值得多次阅读的一本好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