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前的困惑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很早就开始想写作了,但总是一拖再拖,纠结的原因不过这三点:
1、担心自己没天赋,写不好
2、是不是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再开始
3、坚持不下去怎么办
这3点也是我开始写作之前反复思考的事情,现在我想给大家解答一下。
尽管以前中学时期文笔还可以,但我已经很多年没有认认真真写过一篇文章了,起初我也很担心写不好,所以我在小红书上搜集了很多写作者的故事,发现大部分作者都不是一开始就会写作的,有的甚至零基础。
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先开始写,哪怕写得再差,哪怕语法有很多错误。开弓没有回头箭,只要你写了一个开头,你就会尽力去补足剩下的部分,没有人愿意让自己的作品残缺地待在回收站里。
史铁生的这段话是我不顾一切开始写作的导火索,同时我也想把这段话送给大家。
“最要紧的是果敢地迈出第一步,对与错都先不管。自古就没有把一切都设计好再开步的事,别想把一切都弄清楚再去走路。鲁莽者要学会思考,善思者要克服的是犹豫,目的可求完美,举步之际则无需周全。”
很多没有写作基础的人不会写,分享一个写作快速入门方法——学习最少的必要知识,使用一个概念时,先搞清楚这个概念。很多人写作信手拈来,是因为他们已经经过了长时间的写作沉淀,对各种词汇典故了如指掌。因此,弄懂一个词语或者成语的意思对于写作者尤为重要。
再来讲讲第三点,这个点很好解决。大家都知道,人之初,性本堕,没有一个人能够长期保持自律。如果有,肯定是因为他待在一个自律的环境里面,使他不得不自律。
人是环境的产物,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饱读诗书十几载,要是让你一个人待在房间里每天学习8个小时,坚持十几年你能做到吗?有一个好的环境来监督我们,我们就可以做到,当你松懈想偷懒的时候,看到其他同学都在学,罪恶感瞬间上身,不得不埋头苦学。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你想学习,你想变好。
写作前中后最重要的是什么
写作前,定选题、列框架、找素材三步走,选题的逻辑和技巧:
和我有关=多少人会读
对我有用=多少人共鸣
替我说话=多少人会转发
写作像建房子,框架决定整体,常见的总分总结构——开头点题、正文论述、结尾升华。黄金圈法则,多问为什么,找到目的,然后怎么做摸索方法,最后做什么导致出现什么结果。
找素材,素材主要靠大量的阅读和积累,这个时候就有人要问了,缺少积累怎么办呢?两个字——搜索,现在网络科技如此发达,什么信息都能从网站上搜到,很多好用的的软件,百度、谷歌、微信、知乎、小红书、豆瓣、头条等等。如果一个里面找不到,那就多搜几个,一定会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我们看到作者写文章引用名人名言,感慨作者博学多才,记忆力超群,其实不然,很多都是上网搜出来的,写作不像学生时代写作文只能硬着头皮写,我们完全可以一边创作一边找素材丰富文章。
写作中,完成比完美更为重要,不要死磕这个词用得对不对,那句话是否表达准确,先写完。文章的第一句十分重要,直接决定了读者想不想要继续读下去,而中间部分就像是一个人的身材,应当是丰满有料的,要让读者从中学习感悟到什么。最后结尾通常简洁有力,可以多用金句来升华主题。
写完后,一定要通读全文,检查有没有错别字或者语法错误。word的文档校对功能很好用,能节省不少时间。基础检查后,还需要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删减、改稿,如果说初稿是建造的毛坯房,那后续的一系列动作则是在给房子做精装修。
大部分人都是拿着手机欣赏文章,复杂冗长的段落难免给人一种窒息的感觉,勤分段、加配图,干净整洁的排版让读者赏心悦目,也更愿意读下去。排版不宜太过花哨,需要着重标记可以适当加深和放大一个字号,千万不要出现太多颜色、字号,主打的就是一个简约气质风。
一切准备就绪就可以发布文章了,通过总结文章发布之后的各项数据进行复盘,阅读量不高是不是因为标题不够吸引人?阅读量1000,点赞评论却只有几个,是不是文章内容不够好,不能引发读者思考?
创作之余,多去欣赏他人的文章,学习优秀的地方,提出合理的建议,正所谓教是最好的学,看自己的作品哪哪都好,看别人的文章总能挑出一些毛病。
以上这些如果都能落实到位,持续践行,你一定能够成为优秀的写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