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禅宗与道家》读后感

《禅宗与道家》读后感

作者: 红雪飞 | 来源:发表于2020-05-09 19:54 被阅读0次

    我对于禅宗最初是一头雾水多些,听到的都是别人告诉我的。这样的狭窄知识让我一直认为禅宗和佛教是两码事,道家也只是限制在一个炼药求仙的层面,最多到老子和庄子,我想很多人跟我是一样的。

    对于这本书的理解,感觉它是一本教科书级的著作,里面对于禅宗和道家的历史、著作、渊源、代表人物等作出了解释,看完后会对这两个有影响力的宗教有初步的了解,也更正了我很多无知的误解,更多的想要研究,还要再多看些两教的著作才行。

    这本书的作者是南怀瑾大师,他是一位非常博学的大师,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乐清县,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文化传播者、学者、诗人、武术家、国学大师。历任台湾政治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及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儿媳和我们一样,是一位练习阿斯汤伽的练习者,所以大师对瑜伽也有些不同的见解。

    大师精通儒、释、道三家的典藉,代表作诸多。但大师在2012年就去世了,享年95岁,惋惜惋惜。

    一,佛教与中国的渊源

    这本书先从佛教开始讲解的,佛教在中国扎根已久,与中国有着很大的渊源,虽然佛教的诞生并不在中国,但却在中国发扬光大,本身是由于佛教深沉地哲学体系,也可延伸为以下几点:

    一,佛教的文化理论与周易文化有相通相吸的地方。佛教有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轮回(指此周旋动转)之说,是便建立一个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学说体系,相同于《易经》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以及“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的道德因果观念。

    二,我个人认为是受到社会认同原理的影响,受到一帮子读书人、领导者的影响,三玄,清谈,禅宗的兴起,无一不带动下面的一层层民众,趋之若鹜,形成了一种时尚。

    三,在于它的平等性,佛教宣扬“人与众生,如如之性,本自平等,所以人人为善去恶可以成佛,一切众生与天人,为善去恶,亦可以成佛。”这也是佛教吸引平民信仰的原因吧。

    二,佛教的文化

    释伽牟尼出家学道后,建立了佛化的内容,分为佛教、佛法和学佛三个方面,在知识层面、艺术层面和教育层面发展佛学。佛教在内容上来分,可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小乘佛教的普遍,在于小乘的思想。关于人生观与世界观的,计有四谛、十二因缘,八苦等都属于小乘。关注的多是在于自身的修行问题。

    实践是以持戒、修定、修慧为次第三学的基础,终于达到解脱,与解脱知见的究竟。修行也是最常见的禅那,又译为中文的静虑,禅那包括瑜伽与观慧,是一种变化气质,锻炼身心的方法。

    而大乘又以更高的层面出现,大乘思想的体系,是扩充小乘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的法门,构成六度(六波罗蜜)或十度的层次。从这里就可看出,大乘关注的是以自身感化世界的境界。

    所以大乘行持修为的原则,是以救世救众生的大愿为其中心守则,以即出世而入世,心自解脱的大智慧成就为究竟,所谓“生死涅槃,犹如昨梦。菩提烦恼,等似空花”。方是大丈夫功成愿遂,无欠无余的天人师也。

    三,关于禅宗

    禅宗是释迦牟尼佛教的心法,与中国文化精神结合,形成中国佛教,融化古印度佛教哲学最精粹的宗派。

    国外学者对于禅宗的误解多来自于道教的老、庄思想,那种空灵跟禅宗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境界。禅宗的修持方法与基本思想与道教是有区别的。

    禅宗历史里面,最乐于称道的就是六祖慧能的事。有一天,五祖弘忍大师宣布选择继承祖位的人,当时共有七百多位僧人跟从五祖学禅,有一位名叫神秀,学通内外,他知道众望所归的意旨,便在走廊写下一首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五祖看了偈语以后便说:“后代依此修行,亦得胜果。”六祖听了却说:“美则美矣,也则未了。”请人在神秀的偈旁边写了一首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看到此偈语,以仗三击其碓,六祖便在三更入室,承受五祖心传。当时五祖诘他初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旨,他便于言下大彻大悟,成为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

    有一点不明白的是,六祖却是十五年之后,才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蒙印宗法师赏识,为他剃发授戒为僧,之前难道不是么?

    但他留下的《六祖坛经》却是学习禅宗的必读之书。

    讲到禅宗的中心与目的,我是很难理解与参透的,太深奥博大。书中有云:“无论原始大小乘的佛学,以及中国佛教各宗的创建,都是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极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三明(宿命、天眼、漏尽)以及性空缘起、缘起性空,与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的理念与实证,一律都从禅定入手而达到般若智慧的证验,然后完成圆满的解脱道果。”

    当真正领悟“涅槃妙心”四字之时,如释迦的一拈花,迦叶的微笑,即此理,即此事,无不来自心头眼底,此时才是找到身心性命的生命真实面目。

    关于禅宗的丛林制度,书中有比较详细的描写。自魏、晋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还是保留当时佛教僧众的形态,以乞食自修。僧众自然越来越多,受到当时知识分子与朝野的反感。到了盛唐之际,经禅宗大师马祖道一禅师,及他的得意弟子百丈怀海禅师的创制,建立中国式的禅门丛林制度。据《释门正统》载:“元和九年,百丈怀海禅师,始立天下丛林规式,谓之清规。”除了之前的心性修养和戒律之外,又加了生活上衣食住行的各种制度。

    丛林制度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与中国文化融合的体现,结合了中国《礼记》的礼仪与中国的法律法规精神,变得有理有法有制,这样方可治理,方可规范,方可发展。

    四,道教的起源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产物,是中国的文化所滋生出的一种信仰,是中国人对于宇宙万物的探索,也是中国医学与众不同的所在。

    南老在书是这样解释的:“道家学术思想的内容,也就是中国文化的原始宗教思想、哲学思想、科学理论与科学技术的总汇,笼络贯串中国文化上下古今的大成。”

    然而道教可以发扬光大,也是因为它是中国的智慧的产物,我觉得应该与佛教的兴盛有关吧。

    隋、唐之后,儒、释、道三家阵容才形成。一是因为唐太宗将道教定为国教。李太君为教主;二是因为唐室君臣,醉心佛学,虽尊道教,实则是佛、道并重,在人事地位上,略加分别而已;三是受皇家影响,虽然读书人都以儒道为主,虽然儒、释、道三家择善而从之,但也是儒佛不分,儒道无别的思想。

    五,道教的起因

    战国时期是百家争鸣是起因之一,老、庄等著作也是那时的产生的。

    南老在书中讲到,道教约有四个来源所组成:(1)黄、老学术;(2)老、庄思想;(3)隐士思想;(4)方士学术。

    虽然是四个起源,但是道教的开创并不只是老、庄之流,后面的两个也很重要。先是有了后面的基础,才有了前面的文化。所以真正把道教的各种思想发展起来的,恐怕是方士。

    所谓真正的“方士”,也就是我们古代真正的科学家,后来由于被传统文化另一观念所影响,便受历来自命为儒家的学者,根据有关于“方士”们不利的资料,而被造成是一个轻薄鄙视的名词。

    方士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方士的称呼并没有轻视的意思,只是做为学术技能的特称而已,庄子曾经提出“方术”的名称,也正是说明“方士”是一种有特长学术的人士。

    有关于周、秦之际“方士”学术的内容,我们可区别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如果从广义的范围来讲“方士”的学术内容,除了前面所列举的种种以外,凡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阴阳家、农家、医家、乃至杂家,都可归纳在“方士”的学术内容里去。

    六,关于道教的文化

    如果只是看到道教有炼丹,修仙,长生不老这些,就太狭窄了,其实道教的思想在战国时期已经非常先进与科学了。

    《淮南子》中就已提出了“宇宙”的思想,《淮南子》说:“上下四方曰宇,往来古今曰宙。”换言之,所谓宇,便是空间和太空的代名辞;宙,便是时间的代名辞。

    战国时期的庄子,曾经从道家和阴阳家的观念,提出“六合”的名称,所谓“六合”,便是指四方上下的空间而言,并不包含时间的观念,《易经·系传》上的“六虚”,一部分也含有“六合”的意义。

    换言之,宇宙万物皆与道有关,皆因道而起。说明那时的思想已是如此先进,现代人的思想反而是局限在以前的思想中了,不能突破了。

    还有阴阳与五行,都是上古时期的思想,阴阳是关于人事物理的观察,五行是关于宇宙物理理论的哲学基础,所以中国的哲学与医学其实都是在道家思想中而来,我们是不是有理由自豪一下下呢。

    道教在开源主要是以思想理论为主,汉魏之后才有了神仙丹道派的产生,开创者为魏伯阳。

    然后关于道教的经典,我们知道的有《道德经》、《庄子》、《逍遥游》等,要研究道教,《清静经》是必读的。

    最后,说到这里也唠叨了不少了,无论佛教、道教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尽信书不如无书,所以在学习之余,自己要有分辨的能力,但无论哪种,其本意是与人向善的,也是好的多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禅宗与道家》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jyln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