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46519/28e1bfcbf74a1285.png)
陈海贤讲到自己做咨询时,说如果来访者跟他讲道理我都懂的时候,他就知道这个咨询没起作用。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也可能自己就说过如此的话,因为这话背后隐藏的含义是我不想听你说的道理,道理谁不知道呢,我只想改掉自己的问题。当我们把道理和自己的问题没有放到一起思考的时候,甚至隔离开来,分开去想,无论什么都无法触动自己。
那怎么办呢?对于让自己更优秀更完美去开始坚持一些行为,我们采取的最常见的办法是批评、威胁,批评自己为什么那么没有自制力总是经受不住美食的诱惑,威胁自己想想看吧,如果你不怎么怎么样,以后就只能怎么怎么样。这样就使自己陷入了内疚、焦虑的情绪中,不得不说,内疚焦虑也能产生张力,激起自己行动的动力。
可我们知道,这样长久不了,越是逼迫自己通过节食减肥的人,越是会陷入半夜进食的尴尬场景。几天下来一直坚持节食,当你还在窃喜的时候,某次经受不住诱惑犯了戒,然后便更为放纵。你开始自责,接着再继续坚持节食,再在某一天一个诱因出现,你再次犯戒,陷入更为放纵的让自己进食的境地。这就是“放纵—自责—更严重放纵”的恶性循环。
我们其实可以做得更好。你可以对自己要求严格,但也要知道自己不会一下变得优秀,你要做的是接受现在的自己,无论好坏。用陈海贤的话说,用“爱和期待”对待自己,面对自己的高要求。李笑来也说过一句特别实用的话:“为自己想做的、正在做的事情,拼命赋予伟大的意义。”当你这样做的时候,坚持下去就有了足够的意义和理由。
再加上不是否定自己,抛弃诸如如果不变得优秀自己就是垃圾,一辈子就碌碌无为,平凡到死。忘记这样的极端想法, 而是去想自己可以变得更为优秀,去过更为有价值的人生。这是我们选择和努力追求的,现在的自己并不是不好,而是可以变得更好。这样的观念转变是重要的,你开始从否定自己到认可自己,从“诅咒”自己到对自己充满“爱和期待”。
我们都有过小时候,都经历过学校教育,谁不希望有个给予自己爱和肯定的父母和老师呢?既然弱小时候的我们是如此期待的,现在的你,足够有力量给予自己这样的爱,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说到这里,包括前几篇文章,我们一直把改变当成正向、积极的行为,但还是要提醒,改变并不都是好的,我们要认清真正需要改变的是什么。你在一家公司郁郁不得志,不代表换一家就好了,换了十家可能的结果还是一样,这时候真正需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是我们的特定的工作能力、认知水平。亲密关系中,和爱人的争吵分歧,不是离婚就能解决的,如果不真诚面对彼此,真诚沟通,离婚或分手,和下一个爱人生活大概率还是会出现相同的问题。苏珊·斯科特在《关键沟通》中鼓励我们自我提问:“我们是不是在回避真正棘手的问题?”
我们做出的改变是否是有效改变,判断的标准特别简单,只要你心智正常,问问自己就能做出判断。有效改变是一劳永逸,无效改变是恶心循环。是的,一般情况下你努力改变自己,而非揪着这个世界的问题,周围他人的问题,总是没错的。
真诚地问问自己,答案就会显现。祝你改变之路顺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