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竹简为:守则有余,攻则不足)。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译文】有了不可战胜的条件,就可以守;敌方出现了可胜之隙,就可以攻。守,应依靠自己不可战胜,力有裕如;攻,要针对敌方弱点、不足,举兵必克。善于防守的人,如同深藏于地底,使敌人无形可窥;善于进攻的人,如同神兵自九天而降,使敌措手不及。因而,既能有效地保全自己,又能获取全面的胜利。
【感悟】
这张孙子继续阐述“不可胜者”与“可胜者”的辩证关系,同时也阐述了攻与守于前两者的关系辩证关系。
在这一点上要联系第三章谋攻篇的内容来进行理解。实际上在孙子的分类之中,除了“不可被敌战胜”和“可以战胜敌人”两类情况之外,还有多种存在的情况,比如敌众我寡很容易被打败的情况,又比如我众敌寡,可以轻松打败敌人的情况。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分了两种情况,就可以从四个角度来分析。比如具有了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才可以采取守,如果不具备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敌我力量悬殊过大,就应当强而避之,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具备了可以战胜敌人的条件,就可以进攻敌人。还没有具备可以战胜敌人条件,就不忙去进攻敌人。从攻与守的两者辩证关系来看,一般情况下,相同的力量我方可能采取守势有余力,而采取攻势就没有余力。那些善于用兵守城的人就善于隐藏自己的实力,让敌人摸不透自己的虚实,所以敌人不敢轻易进攻。同样那些善于进攻的人,是善于准确洞察双方的虚实,就像在九天之上行动一样,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所以善于用兵的人首先要力图自保,其次,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而求得全胜。
比如三国时期的司马懿面对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次次进攻。司马懿针对魏、蜀两国当时的具体情况,多次都采取守势,并不主动进攻,但是一旦发现战绩就毫不犹豫地进攻,比如诸葛亮因为用人不当用了自以为是的马谡,失掉街亭,身边无兵才不得已用了空城计,差点连自己都被生擒了。司马懿在这一仗中可谓是深谙此道,真正做到自保而全胜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