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淡语调下,不可调和的现实矛盾
若泽·萨拉马戈,是199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的《失明症漫记》,让我印象深刻。
如果没有经历这疫情之下魔幻的三年,对于萨马拉戈,我可能还不会如此地崇敬。可是,《失明症漫记》1995年就已经出版。如今再看,依然毛骨悚然。
这个故事,仿佛离现实很远,但是,再看我们这个充满着矛盾的世界,我又觉得每一天,它都比故事还要荒诞。
读若泽·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不需要特别的勇气,只要你真正读了进去,就丝毫不会畏惧篇幅的长度。甚至于,在读《失明症漫记》的时候,我第一次希望一本书,可以长一点、再长一点。
仿佛,只要故事继续着,我们的生活就充满着希望。
若泽·萨拉马戈的语调平淡,通篇都是一个大段跟着一个大段。人物之间的对话,也都混在一起,用分号隔开。可是,即便是这样,读起来也不累。
人物关系并不复杂,而且,他们都没有名字,只有简单的代号。也正因此,我们读这本书,更少了一些文化的隔阂。《失明症漫记》就像当今生活的写实一般,寓意深远。
2.《失明症漫记》: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都是盲人
《失明症漫记》整个故事,从一个交通灯开始。红灯停,车辆在等待。灯绿了,有一个车却没有动。突然间,一片躁动。后面的人狂按喇叭,有的司机走下了车,查看究竟。这个在路上停下不走的司机,他发疯了,他在路上失明了!没有任何征兆,他就看不见了。和之前所有人的失明都不同,这个失明的人,他的眼前,是一片白色,仿佛在牛奶里洗澡一般。这白色覆盖在所有的物品之上,他几近疯狂。
交通不能一直堵塞,有人提议,需要有人帮助失明者开车。失明者接受了帮助,那个送他回来的人,热心把他送回了家。本来,他还打算陪着他等待家人的归来,可是,失明者因为害怕这个热心人别有用心,就拒绝了。
接着妻子知道了。妻子带着他去看眼科医生,出门的时候,他发现,车被“好心人”偷走了。
眼科诊所的医生,也从来没有接触过这样的病症。当时失明者插了队,他后面有个戴墨镜的年轻女子,一个斜眼男孩儿,一个只有一只眼的白内障老男人。这几个人对于失明者的境况,有人同情,有人抱怨。毕竟,排队已经耗费了很多的时间。
医生意识到这件事情的严重性,他和上级报备,同时又深夜研究相关资料。正在查看着资料的医生,也跟着失明了。症状和之前突然失明的患者一样。
这场“失明症”蔓延开来,紧接着,戴墨镜的年轻女子,斜眼男孩儿,白内障老人,出租车司机,药店伙计,偷车的好心人,也都失明了。他们和第一个失明的人一样,也都是突然失明的。
当时的政府紧急找了隔离的场所,对“失明症”患者进行隔离。最初的隔离点,充满着讽刺——精神病院,确实还蛮适合的。
跟着医生一起被隔离的,还有医生的妻子。她想要陪着丈夫,因此她谎称自己也失明了。奇怪的是,她的眼睛一直是好的。看着全城失明的人越来越多,她更是见证了人性的自私与丑恶。同时,她不管怎样,还是不愿放弃帮助他人的机会。所以,跟其他人相比,最初被隔离的这一群人,反而一直是团结的。
直到所有的人都失明了,这种隔离也就失效了。他们在医生妻子的带领下,回到原来生活的地方。到处都是垃圾,到处都是觅食的行尸走肉。
3.一旦对他人的苦难视而不见,苦难就会在我们中间蔓延
若泽·萨拉马戈说,我们正在一天比一天失明,因为我们越来越不愿睁眼去看世界。
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每个人在理智上都成了盲人。正是这个寓言,提醒我们,去反思当下的生活现状。
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是失明症蔓延的关键。
正如《失明症漫记》这本书的扉页上的这句话一般:一旦对他人的苦难视而不见,苦难就会在我们中间蔓延。
这是一个多么深刻的社会命题,直指人心。在《失明症漫记》这本书里,医生的妻子所照顾的这几个人,他们终于一一恢复了视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否会有如此的奇迹呢?
生活是如此地荒诞,人性是如此地经受不住考验,所谓的爱情、友情,大概总需要一起走过艰难,才算得以印证。如果大家都看不见世界且缺少食物,终究,人会变。父母不再会是父母,邻居不再会是邻居,人不像人,而活脱脱地成了“动物”。
《失明症漫记》这本书,若泽·萨拉马戈告诉了我们很多。再联系当下的生活实际,这寓言就离我们的生活更近了。也希望,所有的艰难岁月我们都能挺过去,在这之后,我们能重新拥抱自由。在这之前,所有的人,都要保有同情心,不能对他人的不幸视而不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