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龙
《山海经》中有条龙较为特殊,有神话背景,后世所知者却不多,即烛龙。
《山海经·海外北经》: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晵(qǐ)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简译:钟山的山神,名叫烛阴,他睁开眼睛,天下便是白天;闭上眼睛,天下就变成了黑夜;他吹一口气,天下就是寒冬;呼一口气,天下便是炎夏。他平时不喝水,不吃东西,不呼吸,而他只要一呼吸,就会刮风。他的身体有一千里长。这位神仙居住在无晵国的东面。他的形状为人面蛇身,全身呈赤红色,住在钟山的脚下。
《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
是说在西北方的海洋之外,赤水的北边有座章尾山,山上有神,长着人脸蛇的身子,全身红色,他的眼睛是竖着长的,闭着的时候是一条直缝,这与人类眼睛有明显区别。最重要的是功能强大,闭上眼睛是黑夜,睁开眼睛就是白昼,他不吃食物不睡觉也不呼吸,吃的是风雨。那双眼睛还能照亮九泉之下,能当绝黑之地的蜡烛,所以叫他烛龙。
两段文前后互相对照,都指出了烛龙最大的特点——睁眼之间送来光明。这里产生一个疑问,既然世间已经有太阳,为何还需要烛龙送光明呢?此处体现了神话的人文逻辑:因为神话里大地的西北角是有缺陷的,太阳照不到这个地方,所以需要烛龙来照明。
这位烛龙天神独守阴寒的西北,其行可敬。但因远在西北天之外,与人类社会没有什么交集,因此也谈不上受到人类的崇拜,后期慢慢退出了人类的视线,只留下一段孤独的神话。
有人认为,所谓烛龙,可能是自然界的极光。
网图侵删战斗之龙
应龙是一条长着翅膀的飞龙,在《山海经》的神话里边,曾经帮助皇帝战胜了蚩尤。
《大荒北经》说: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之冀北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
应龙是黄帝的部下,当凶恶的蚩尤来进攻时,应龙奉命抵抗。为了便于作战,他控制了所有的河水,让水蓄起来不再流动。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助战,发动了一场狂风暴雨,风雨打的人睁不开眼,战场一片混乱。
怎么办呢?黄帝于是请了一位叫做魃的天女下凡,她是旱神,走到哪哪便水干土裂。她一到场,风雨便消失了,应龙趁机斩杀了蚩尤,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但是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应龙也受了重伤,无法再重新飞回天界。
《大荒东经》记载: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是说最荒远之地的东北角中有一座山,名叫凶犁之丘。应龙住在这座山的最南面,由于他杀了蚩尤和夸父,再也不能回到天界,所以下界多次发生旱灾。每当下界大旱时,人们便模仿应龙的样子求雨,天上就会降雨。
后来在大禹治水的神话中,应龙再次出现,成为大禹的有力助手。因为他是龙,非常熟悉水性,了解各个河道淤堵情况,于是在规划疏通之道时,应龙展示神通,用自己的尾巴先在大地上画好线路,大禹再据此开挖,最终治理了洪水。
总结一下:应龙是一条熟悉水性、负责降雨的龙,有一定水神的性质,同时还帮助黄帝战胜了蚩尤,有大功于人类,人们也崇拜他,遭遇旱灾时会通过祈祷他来求雨。《山海经》中多次讲述先民求雨,是一种古老的巫术。有人猜测不能回天上的应龙,很可能在巫术的传承中逐渐被赋予呼风唤雨等大能力。
米龙神灵
米龙,简单理解即谷神,应对海内经中诸多山神,掌管收获的神灵。前面提到《山海经》里的龙具有一定的神性,因此很多神灵的形象都具有一定的“龙”性,譬如龙头人身,龙身人面、其他兽身龙首等,呈现出半龙的形态。
《南山经》第一系列十座山的山神:“鸟身而龙首”;
《南山经》第二系列十七座山的山神:“龙身而鸟首”;
《南山经》第三系列十四座山的山神:“龙身而人面”;
《东山经》第一系列十二座山的山神:“其神状皆人身龙首”;
《中山经》里提到的计蒙神:“人身而龙首”……
这些半龙神灵大量出现,说明了他们身具神性,同时又在人间游走,受到人们崇拜。但并没有“人是龙的传人”这一说,也没有指出龙是华夏民族的民族图腾。
本文开篇曾谈及图腾曾被当做民族始祖来崇拜,但早在上世纪就有学者提出图腾不是人类文明进程必然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即,有的可能出现过,有的可能没有——也可能是别的什么,但我们想问的是,为啥后来龙的文化会发展成独此一家?皇帝谓之真龙天子,皇帝子孙谓之龙子龙孙?龙与顶级统治者之间的关联,从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均表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一个问题,既然龙在远古时代仅以“半神”出现,各类小山神也不过仅得了“半龙”的相,那么所谓龙是多种动物综合体的说法是从何而来?亦即,那条有着马首、蛇身、鹿角、鱼鳞、鸟爪之神龙的具象,是否就是早期之龙的形象?
青旅涛哥手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