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周齐林《大地的根须》
道光癸卯年,是1843年。今年也是癸卯年。相隔三个甲子。读到的时候,因为这个年份,先有了亲切,先有了敬意。
我喜欢读故事。
故事里又喜欢触及岁月的,每一个时刻真实发生了的,层层叠叠从道光癸卯到今年的癸卯,刻印在作者所在的家族上。这个家族好像一条老巷子,上面各种斑驳。明知它美,却美得不自知,而且经过历史沉淀,成为唯一,不可复制。
作者周齐林老师先从患老年痴呆的9旬祖母开始叙述。平时静默的祖母一旦打开记忆的阀子,就“顿时精神抖擞起来”。她的记忆连接着家族的过去和现在,她是最生动的“过去”,嫁接在周家这棵大树上,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承接之前的祖脉。
周家是医道世家,在当地颇有名气,而且“高祖父”乐善好施,成为周家的传统,在当地名声颇好。甚至在“祖母”成为周家“童养媳”时,也是因为“周家人好着呢”一句话。
虽然祖母做童养媳时看来并没有被曾祖母特别善待,却在日本人来扫荡时患难见真情,绝境中逢未来的丈夫回身相救。这不是故事的桥段,这是真实鲜活的。祖父也曾经在祖母被欺压时嘻嘻笑过,但是人就是这样立体且变化成长。当祖父从村子里逃出去,又冒险回来救祖母时,心里发生了什么?这些我们都可以想象。敬意又来了,我看见了一个14岁孩子的成人礼。
日本人走了,新中国成立了,然而周家还是如履薄冰。药店关门了,而作为“地主”,曾祖父命悬一线,终于解除危机时,“感觉周家仿佛就是一只险些落网的飞蛾”。而祖父,从抗美援朝的英雄,因为一个亲戚的牵连,体面的工作遭辞退,回乡务农,又经历三年自然灾害,全家食不果腹。孩子生死关头,蒙一位村干事的怜悯,有机会接触到粮食,并且解了燃眉之急。
之后的岁月,让我们看到祖父和祖母为了谋生做买卖,被山匪抢劫,辛辛苦苦赚出来的身家,也被小叔赔了,留下的债务都落在祖父母的身上。
为了还债,俩夫妻开始捡破烂,竟然还了所有的债。
祖父得病去世后,祖母得了老年痴呆,这不妨碍她继续捡破烂,不妨碍她保卫自己在祖父坟地旁边的位置。
里面是她的爱人,一起挣扎了一辈子的战友。
在那么漫长的人生里相爱,我们看到的是浪漫,他们看到了什么呢?
愿祖母吉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