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开读《曾国藩家书》上册,有意就每日所读谈点体会,巩固所学。今日读的是曾国藩于道光二十年二月初九、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十七、道光二十一年五月十八、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初七所寄家书,这四封书信从内容上具有一定连续性,故综合在一起谈点体会。
第一个体会是曾国藩很重视读书、做功课,也关心弟弟们的功课。在路途遥远、与亲人交流仅凭家书的时代,曾国藩家书中提到他“与梅、陈二人间日一课,每课一赋一诗,参与汤中堂大课”等事宜,也算以家书的形式告诉亲人自己在外是如何做功课、学习的,这足见其重视程度。对弟弟们功课的关心在家书里随处可见:一是在家书中提到“家中诸事都不挂念,惟诸弟读书不知有进境”;二是即使路远,也通过书信的方式邮寄兄弟们功课文章,花费时间阅读、修改,可能这也是曾家一种独特的交流方式。曾国藩的家庭是耕读世家,自身便是通过读书参加科举实现阶层身份转变,因而重视读书情理之中。而对兄弟的读书事宜颇为关心,在读《拙诚》时了解到可能是受到曾父影响,因为曾国藩以前就是在父亲的手把手教导下成长起来的,因此对兄弟的上心也算对父亲的一点孝心。也正是这样的良好氛围促进下,造就了曾门在其后时代的显赫。
第二个体会是虽远离家乡,曾国藩仍然关心宗族事宜。第二封家书里提到宗族楚善叔遇到困境之事,花了较大篇幅建议祖父对该事予以周旋解决,在第三封家书中又追问楚善叔所遇事处理情况。后得知楚善叔竹山湾田已被祖父购买,境况稍安,心中有所舒缓。这种对同宗伸手以援助的做法,实在是值得后世的我们学习。
第三个体会是曾国藩在书信中充满了对祖父、父亲的信任,愿意交流,也善于交流。大体上,读起来也会觉得信中内容是平实的拉家常,却也有告诉祖父及父亲广东战事及朝考名单等政治事宜,足见这祖孙三代之间,关系岂止信任、融洽,一定程度上是让家中了解朝局状况,既可让家人心安,也能与长辈交流心得。如今,我们既听不进长辈言语,也不愿意同他们交流,总觉得他们落伍了,可事实真是这样吗?我们失去了多少与长辈交流、获得成长的机会呢?
这几封家书中,还多次提及弟媳生的孩子是男是女以及帮助梅霖生料理后事等事宜,体现了曾国藩对家庭的关心,对同窗的尽心。有长有友如此,此生幸已。
以上是今日读《曾国藩家书》的随感,谨记之以怀于心即可。
书于二零二一年三月三十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