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给别人推荐书或电影,也常常被推荐书或电影,但是很少有回声的。我从来没听到有人说:那本书我看过了,真不错,尤其是那一部分。然后我激动地说:不会这么巧吧,我最喜欢的也是这个部分。当然,我也很少回应别人的推荐。
大家的品味差异还真不小。就算到不了此之蜜糖彼之砒霜的程度,也确实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我觉得让人一激灵得到顿悟的书,也许换个人看就是无感;别人觉得热泪盈眶感人至深的情节也许我看就是矫情。
各花入各眼,这个事真是说不清楚。
最近漫不经心地听一个人的说书专栏,本来没有任何期待,却在每一次结束后看了他推荐的书,每一本都深得我心,而且是我自己绝对不会主动涉猎的书。
怎么说,这就对了我的味呗,而且是无意的偶遇。
不过没有向任何人推荐了,我之对味,未必就和他人口味。
互联网时代的一个好处是对味的人会自动聚集。所以在一个公众号里,一个up主的视频里,一支歌里,一个贴吧里,一个群里。
来自天南海北的人因为有一个对味的点而聚在一起。
喜欢美食的、热爱健身的,探索自然的,专注学习的。或者更具体为唱歌的、游泳的、打羽毛球的,玩游戏的。
现在很少有人感叹: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谁人听?
也听不见有人说: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既使一个人在孤身一人的状态中,仍在网中有着自己的地盘,有一群对味的人。
不过对味于一点,并不意味着可以成为亲密关系。可能在另一点上就千差万别了。
而身边亲密关系,也不能在每一点上和别人对味。
我有一个爱旅行的朋友,每每聊起去玩便能'一拍即合。
有几个爱吃的朋友,哪儿开了新美食店一定要去尝尝。
还有很多,跑步认识的跑友,徒步认识的朋友,唱k的歌友,简书认识的简友。
我们的身体说来结构差不多,生活也大同小异。只是在岁月流逝里慢慢发展出的偏好决定了我们和谁对味。
遇见的范围已经从身边扩大到五湖四海,超越了地理位置上的局限。
崔护遇桃花树下一女子甚是心动,等到第二年再去旧地却是: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时间和空间的双重距离让对味遥不可及。
幸运的是我们生活在如此方便快捷找到并能及时共享对昧的人。
不过双刃剑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却也很难留下深刻的痕迹,更难写下流传下去的诗句。
现代的对味因易得而显得廉价,空洞,可代替。既然如此容易得到,失去又有什么可惜?
所以聚聚散散,随性而行。似河边垂柳摇曳,风向何方吹,叶向哪方飘。
不过至少初初相遇发现对味的惊喜仍是美好的,就算是经历了不少从惊喜到平常到淡然,我仍对每一次发现对味欣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