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一直固执的认为,从一个人的歌单里能判定出这是一个怎样的人。而如今我的歌单里却没有一首歌,我也不清楚我是怎样的人!
相信大多数人的音乐启蒙都是流行音乐,当然我也这样,跟着潮流胡乱听着,谁的好听听谁的!直到朋友推荐了雅尼的《夜莺》,便不能自拔,几乎听遍了他的所有音乐,这也是伴随我度过黑暗高四的音乐,每晚夜自习放学后,一个人带着耳机走过接近零晨的街道,回到住处!听雅尼经常幻想出自己暮年躺在病床上回首一生的情景,往往是莫名的感动与悲怆,摘下耳机,获得的是一种难以言状的平静,仿佛这一生有雅尼的音乐相伴便足矣!
成长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是不断否定自己的过程,曾以为这辈子非如此不可,随着成长,你也会发现这辈子还可以不必如此,还可以有很多可能!因为喜欢电影,自然而然的爱上了电影原声,会经常搜一些经典电影的原声来听,听烦了换个电影原声继续听,正值迷恋原声的岁月,看到一位比我大几岁的朋友写的一段话:原声以后,不知该听什么了?提前说出了我的焦虑,但此时正爽,哪顾得上未来?继续享受原声带来的各种画面感,也时常幻想出在原声中发生的各种故事!
2016年,听原声已有七年之久了,歌单的类型不曾变过,让我有种岁月静止的错觉,也就是说七年前的听觉感受与现在没什么区别,我不能忍受自己的听觉系统就这样老化下去,也该痒一痒了,为了更新听觉系统,在朋友的建议下,我开始学习欣赏西方古典音乐,也开始出去剧院、音乐厅聆听现场版的交响乐。以前只听过一些名曲的高潮部分,对于前奏实在无感,既然要强迫更新,就硬着头皮听要整个曲目,然后听讲解。逐渐了解听交响乐要注重乐队和版本的,一边学着一边选择自己听着舒服的反复听。在心情低落的一年里,几乎每晚都是听着巴伯的《玄乐队的柔板》入睡的,这是一首葬礼用曲,睡觉就是最接近死亡状态的,听着音乐缓缓离开人间,从而有种宁静祥和之感。继而是听博伊迪厄的《竖琴协奏曲第三乐章》,第一次听到竖琴作为主要乐器的交响乐,好听!也喜欢听《命运》古乐完整版,时长半个多小时,慢慢感觉每个段落都是迷人动听的,实在享受!略有愁思时,听罗德里戈的《阿兰胡埃斯》,宁静的夜空下,行云流水的拨弦,思绪随清风而逝,不知踪影……
正当我认为学习古典音乐有效,可以继续深入学习的时候,突然什么都不想听了,清空了歌单。散步时听到路边的车流声、海边的风声、沙滩上的欢笑声、独自坐在小区花园里听孩子们嬉戏打闹的声音以及雨声等等,都能让耳朵有种舒畅的感觉,仿佛这些不刻意的声音才是最舒服的!木心先生谈唐诗时曾说过:“古人协韵是天然自成,到了沈约他们,格律严谨,理性填诗,便诗意僵化了!” 深有同感!
对于音乐,从潮流到古典,从复杂到简单的,从自然到虚无,是不是已经到了尽头?
生命不止,哪有尽头可言?喜欢什么便听什么!也无风雨也无晴,向前,脚下是深沉的大地,头顶是金色的太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