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净土》教学思考
今天在民语班上了一篇叫《净土》课文,简单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教学思考。
一、课前构思:立足文本
《净土》类似于通讯报道,以人物为中心,客观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讲述人与土地的故事。这是民语言汉语文“选修三”的第四课。
教学目标设置为:掌握本文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训练阅读理解能力;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重点在于阅读本文和理解文本。
教学流程化繁为简,分为几部分:
(一)听写第三课字词(这是民语言班需要坚持的);
(二)直接导入新课解释题目并板书;
(三)快速默读课文,完成课后相关习题(解答题目的过程由学生完成,老师在旁边释疑);
(四)朗读课文,回答问题——1、为什么说“黑土地上的秋收是一场真正的大战”?2、黑土地上生活着什么样的人?3、怎样理解“黑土地用多半年的时间准备,积蓄力量,迎接新的绿色。这绿色怎么不强大,不充满生机”。
(五)教师小结
二、课后反思:把握好课堂节奏很重要
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完成,但是没有掌握好时间,导致收尾工作很仓促,教学总结没有完成。
原因分析:课后练习题没有取舍,学生做题时间过长,应该直接做课后阅读理解的题。
2、重视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平时1班上课作业速度很快,也因为部分同学没有认真做,而今天他们有些紧张,加上认真,所以速度降下来了。但是也正是让我高兴的地方,要是他们平时的作业都能如此认真的完成,那么他们的汉语答题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所以看到他们的认真,我不忍心打断,直到大家都完成了相关习题。
在解析课题时,同学们准确答出“净土”就是干净的土地这一层含义,在通读课文后,他们也找出了第二层含义,指在黑土地上辛勤耕耘的、纯粹的、高尚的人。在课堂预设时原本在解析题目时由老师解答的,而后来学生在老师引导后明白了,可见预设课堂时应该多给学生一些空间。
在分析作家的情感关系时,我通过一组图片,从荒芜的黑土地,通过人的耕作,播下种子发芽,然后长出幼苗,到茁壮成长,最后的收获,来展现人与土地的关系。在看完图片后,学生们能准确的说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引导出作者对这里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人含有赞美之情。
三、民语班的汉语课:立足文本,本色汉语
最初接触民语班的汉语课时很忐忑,现在已经比较淡定。我发现汉语课和汉语班的英语课异曲同工,应该注意词汇和语感的培养,只是因为有民汉合校的氛围,民语班部分孩子的汉语口语相当不错。
有鉴于此,汉语课立足文本,围绕字、词、句、篇,着重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就是最本色的汉语课了。
民语言学生的坦诚热情常常让人感动,读书时声音响亮,热情洋溢。但是不得不考虑学生的学情。老师对于课堂的安排一定要紧凑,否则就是说话聊天的课了。不得不说同学们通过不断的交流,同学间的情感是非常的亲密。于是如何让他们静下来做题就是一大难题,或许大家可以理解我在上课时为什么不忍心打断他们专心做题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