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友,曰:“孰能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终穷?”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莫然。
有间而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侍事焉。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yī)!”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临尸而歌,礼乎?”二人相视而笑曰:“是恶知礼意!”
子贡反,以告孔子,曰:“彼何人者邪?修行无有,而外其形骸,临尸而歌,颜色不变,无以命之。彼何人者邪?”
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外内不相及,而丘使女往吊之,丘则陋矣!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彼以生为附赘县疣,以死为决疒丸(huàn)溃痈。夫若然者,又恶知死生先后之所在!
假于异物,托于同体;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反覆终始,不知端倪;芒然仿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彼又恶能愦愦(kuì)然为世俗之礼,以观众人之耳目哉!”
子贡曰:“然则夫子何方之依?”孔子曰:“丘,天之戮民也。虽然,吾与汝共之。”
子贡曰:“敢问其方。”孔子曰:“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子贡曰:“敢问畸(jī)人。”曰:“畸人者,畸于人而侔(móu)于天。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
颜回问仲尼曰:“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居丧不哀。无是三者,以善处丧盖鲁国,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乎?回壹怪之。”
仲尼曰:“夫孟孙氏尽之矣,进于知矣,唯简之而不得,夫已有所简矣。孟孙氏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就先,不知就后,若化为物,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
且方将化,恶知不化哉?方将不化,恶知已化哉?吾特与汝,其梦未始觉者邪?且彼有骇形而无损心,有旦(dá)宅(chà)而无情死。孟孙氏特觉,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乃。
且也相与吾之耳矣,庸讵知吾所谓吾之乎?且汝梦为鸟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
十行采集:
1.庄子认为,人相忘于道术中,就像鱼相忘于江湖里,大家互相有道,不提出苛刻的要求,因而心胸旷达,宽容别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2.所谓“畸人”,就是不同于世俗而又等同于自然的人。所以说,自然的小人就是人世间的君子。
3.世俗上推崇的一些君子,其实是伪君子,他们的形象都是外在表现出来的。庄子的意思是,应该表里如一,而不是表演给别人看。
4.文中借助孔子和子贡之口,讲儒家制定的这些规律规则是不符合自然大道的,是对人性的一种损害。
庄子所要表达的是反其道而行之,认为人的行为应该符合自己所追求的大道。天之道与人之道相反,所谓“反者道之动”。
5.一个人,能与自然和谐,脱离尘世,看淡生死,等同于自然。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是人之“君子”。仔细分析,这非常符合道家“物极必反”的哲学思想。
6.需要我们常人修炼内心,静观天地万物之变化,唯我如如不动,用一个超常的心态去面对任何事,可能我们就与自然更接近,与君子更接近了。
7.人的躯体有了变化而人的精神却不会死亡,安于自然、忘却死亡,便能进入“道”的境界而与自然合成一体。
8.庄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直面生死的哲学家。在庄子看来,人的死和生其实是一体的,是无法逃避的。要安时而处顺。
9.道家是强调自然而生、自然而死的,主动地放弃生命也是不符合道的。轻生,这本身就是对道的一种亵渎和违背。
10.全篇都在打破生死立义,又不直说生死,一步深入一步,直追入无生无死处,实可谓一种大境界、大解脱的大手笔!
一行精华:
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
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
触动,反思,改变:
庄子的思想中,关键一点是任何事都不强求,非常地反脆弱,先天就有杠铃策略,能顺势而为,接受一切,自然更洒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