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人公学霸小琳的父亲说,之所以缴纳高额的赞助费,也要女儿进入贵族学校,为的是她能有更多出国留学的机会,是为了她的未来。
小琳顺利考入这所学校,并成为连年的模范生,对她来说,考试是简单的,但未来呢?未来全靠自己步步通关,能走多远,她不知道。
她的未知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未知,但通关的考试是已知的。有人曾计算过我们一生要经历的考试,今天不妨再来回顾一下。从小学,不,从幼儿园起就要开始接受入园面试了,直到初中、高中、大学毕业,整整20年,接受大考三次,周测、月摸底、期中期末考、模拟大演练无数。仍有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的,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少则也再要6年时间。30岁前,你要么在题海中溺水,要么精疲力竭地上岸,上岸后喘口气,继续入职考、职称考、驾考……
Oh, my god ! 这是要拿考试换人生的节奏吗?可以这么说,也不能这么说。在30岁前,我们还是经历了难忘的童年、叛逆的少年、放飞的青年,在考试的缝隙间,我们一直在为自己的人生底色着彩,一层又一层,在同样的考试下,我们还是变成了不同。
我们的目标是要成为想成为的自己,这是向往的未来。人生路远,考试最多不过半程,谁又能说,考试换的来你的未来?
2
电影讲的是三次考试作弊事件。第一次,是小琳的闺蜜格蕾丝想参加舞台剧,可成绩不如意的她,知道考试通不过,就无缘舞台梦了。小琳为格蕾丝补课,希望能帮她如愿,可一上考场,复习过的原题在格蕾丝那儿依然不灵。一个为舞台而生的漂亮女孩,就因为一场简单的小考被拒之门外?小琳替她着急,情急之下,提前上演了一场“飞鞋”好戏。答案有了,考试过了,格蕾丝发现自己离不开这个好友了,而小琳也在这次的小伎俩中表现出“机智”与“冷静”。
小琳没想到,第二次作弊事件来得这么快。格蕾丝把秘密告诉了同是富二代的男朋友,男朋友告诉了自己的好朋友。小琳也没想到,这样的“小忙”可以赚钱,赚得不多,可以为爸爸买一件新衬衫,而富二代们,只需要一个无关痛痒的分数。各取所需,她认为没什么。只是这一次的作弊手段,小琳升了级,她用四句钢琴名曲的最末音符分别代表A B C D,以钢琴培训的名义“招生”。考场上,小琳指尖翻飞,“学生”目不转睛。这一次的交易让小琳把校长“学校不是赚钱的地方”的警告抛到脑后,她不满学校向学生收赞助费,而这高额的费用只会加重生活的拮据。考试可以赚钱,这样的交易,小琳觉得合理。
第三次作弊事件发生在国际顶尖大学入学考试中,这是全球同一时间的统一考试,小琳这一次的计划是利用时差为泰国考生发送答案,而她可以得到的回报是,自己同时申请美国高校,和200万泰铢。这是一场经过周密设计、成本核算和反复演练的跨国作弊,准确说,已经是作案了。小琳当然知道这背后的风险,她拉进学校除她之外的另一位学霸——班克入伙,班克是比自己家境更艰难的模范生,但这一次,他们决心铤而走险,还是为了那个向往的未来,那个他们抵达悉尼时的自拍——他们出国了,几小时后,也许,他们真的就可以出国了。
3
结果是预料之中的,再高智商的作弊也终究是在对抗规则,挑战公平。小琳曾对善良的班克说:“你诚实地生活,生活依然在欺骗你。”他们觉得,“诚实”的是自己要接受的贫穷命运,“欺骗”的是有些人从一出生就有人为他铺好坦途,即使不学习,即使用一个虚假的分数也可以得到未来。可是现在,只要一笔交易,用他们的知识换对方的金钱,他们就可以同线起跑,小琳坚信,这时的起跑,她一定会赢。
可真的是这样吗?
班克曾是是非分明的学霸,第一次有同学用钱买他的答案时,他鄙夷地拒绝,还提醒小琳别被人抄了试卷。成绩是他最大的财富,怎能随意被人窃取?但他被同学殴打错过新加坡学校奖学金申请时,他和小琳想的已经不一样了。他同意加入他们的跨国作弊计划,在作案中途抬高价格,他要赢,还要报复。班克落网,被终身取消考试资格,在拿到钱后,他更换了洗衣设备,买了崭新的摩托车。他找到小琳,要继续合作,拿更多钱,开更大的洗衣店。
小琳带着对班克的愧疚从悉尼回国,父亲在机场等她,什么都没有问,他知道,对一个知错的孩子,唯有给她一个宽恕的拥抱。毕业后的小琳,没有再追逐曾经的留学梦,她去应聘学校教师,面试官说,我们要的老师不仅要能教书,更要有好的品行。小琳坦言,她曾经犯过很大的错,而今天,她要用自己的经历教育更多的学生。
面对班克的再次邀约,小琳握着他的手,想给他振作的力量,没想到班克竟拿曾经的作弊相威胁,但现在的小琳,已不再惧怕。当你诚实地面对自己,生活才不会抛弃你。
毕业后的小琳和班克,与格蕾丝们一样,要面对比考试更多的考验,那些曾经的一次次考试和考场上暗自窃喜的小伎俩,还有谁能拿到生活面前,去换面包,或是换别人的命运?
当班克耳中莫扎特的咏叹调再次响起时,他是否能明白,我们咏叹生命的伟大与卑微,鲜花盛开或荆棘丛生,但终究,人生不是考试,更没有标准答案,又哪里来的交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