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简书发的第一篇文章,是在情人节,而且是聊“不婚”的话题,有一点特别的开始。
在知乎上看到过这么一个问题,觉得挺有代表性。回答了一下。

以下是我的回答。
这个问题描述相对较长,有展现比较完整的思维结构,所以方便做一些推测和分析。题目中实际上明确或隐含着几个判断,其中一部分判断如下:
· 美好的婚姻是存在的,而且是有高度的价值的。
· 美好的婚姻很少,绝大多数的婚姻会以悲剧、伤害、琐碎等不是很“美好”的结局收场。
· 婚姻的维系依赖于相互的吸引,吸引力不足会造成婚姻的破裂。
人的想法和状态主要受当前情况影响,所以从问题的描述看,提问者应该比较年轻。人在身强体壮、诸事顺心时候,和身心衰败、挫折不断时候,想法、判断是大不相同的。
小波在《黄金年代》中有一段话,“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可见时间是很重要的要素,以我的观察和看过的一些研究,时间和婚姻带来的幸福感如果做成一副图的话,可能大致如下。(手绘,丑勿怪)

不以个例而论,大的来看,整体上可以把与婚姻相关的生活分成4段。
在结婚前,因要结婚而带来的幸福感是不断增强的,两个人都身体健康,没有病痛,奔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前进,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也可以说是幻觉),幸福感是不断增长的,这个过程可能持续两三年。
但是,刚结婚的那段时间大概率就是接下来很多年因婚姻带来的幸福感(注意,幸福感不只来自于婚姻,但这里只讨论婚姻)的高点。因为在这之后,婚姻带来的幸福感就会逐渐下降了,这个下降是个很漫长的过程,也是个很长期的过程,可能会持续十几年,这是第二个阶段。
等降无可降了,就又到了一个基本平稳的状态,又持续十几~几十年,也就是第三个阶段。
因为第二和第三阶段是最长的,加起来得有几十年,所以大多数的观察都会落到这个区间。包括提问者观察到的很多现象,都在这个区间内,出轨、吵架、伤害等等。
这几十年中,令人快乐的大多数事情都在逐渐消退,比如身体开始越来越差了,容貌也逐渐衰退,自由也越来越少了;同时,很多的压力在增长,工作压力,抚养孩子的压力,换房换车的压力等等。但这些痛苦都在一个仍可让人维持幻想的限度内,比如身体虽然没以前好了吧,但也还能走得动路啊,没有长期的身体疼痛啊;虽然没以前好看了,但化化妆出门还是有人会看的嘛;孩子的要求越来越多,但总体还是可以满足他嘛。

这些现状虽然带来痛苦,但不足以让人死心。所以就有很多试图改变的举动,比如出轨,出轨就是不服嘛,想证明下还有可能更好。一个腰疼腿疼、出门都得人扶的人是不会出轨的,他自己就先死心了,认命了。再比如吵架,很多中国家庭中父母的吵架,就在于某一方还不死心,还想改变对方。可是,你都跟他/她生活一辈子了,对方是个什么样子你又不是不知道,你还非想让他/她变一变,按自己的想法来,怎么可能吗?他一辈子都那么邋遢懒散,五六十岁了你还想他变得多么自律、整洁,不可能的嘛。
这个阶段过了就迎来曙光了!双方都死心了,谁也不想改变谁了,也不觉得人生能有啥变化了,这辈子就这样了,认命了,然后婚姻的满意度就开始稳步上升了。
到了这个时候,身体不行了,互相得帮助着点,不然看个病、吃个饭、出个门都是问题。容貌也不能看了,没有人再会去理睬老头老太太了。女人在年轻时,只要愿意,很长时期内肯定会有人盘旋在周围的,但是等到这个时候,指定也没有人了。想和别人说话,别人都懒得和你说。好比现在90后,00后,谁愿意长期的分享自己的时间给六七十岁的长辈。刚回家还亲热,等他们开始跟你三十年前如何,二十年前如何的絮叨起了,你能听多久?这时候,愿意陪着你,听你说废话,和你一起吃饭,出门回头看你跟不跟得上的,只有那一个人。什么闺蜜、朋友、子女都是没啥帮助的。
我原来也认为婚姻制度是个注定要消亡的制度。古代社会女人没有经济来源,所以必须依靠男性。同时家庭承担了其他地方无法提供的多种功能。但现在女性完全可以独立生活,而且除了生育功能外,家庭的经济、性生活、教育、抚养与赡养、感情交流、休息与娱乐功能等功能都可以或者基本可以被社会和市场满足。
但是,看到很多老年人,突然意识到之前完全忘了考虑时间这个因素。
所以婚姻的意义一大部分在于后半段,在于这种无人理睬时的陪伴。陪伴,多么温暖的词。孤独,多么凛冽的词啊。
但是,也必须得说明,陪伴不一定来自于婚姻。虽然大多数在这个时候能有的陪伴,都来自于婚姻,但也不必然,好比萨特和波伏娃,人家终生不婚,但终生陪伴。问题是,这个选项在我们的文化中,是否可得?是否易得?
所以这里面也有一个文化背景的问题,也回应了提问者的一个潜在判断,即“婚姻的维系需要依赖于相互的吸引,吸引力不足会造成婚姻的破裂。”这是个完全西式的判断,但催婚又完全是个中式的问题。这种不对称,是和文化有关的。

中国是有很强的“天命观”文化的,至少在传统的婚姻当中,中国人很少用爱不爱来表达夫妻关系,主要就是因为夫妻关系是缘分问题,不是爱情问题。这样的好处是中国人的传统婚姻关系是牢固的,中国人在婚姻关系中的状态是放松的,不用提心吊胆。所以按传统的婚姻观,不存在“没有个人魅力让对方爱我一辈子”之类的担心。
因为两个人在一起,是由最牢固的力量——命运、缘分来控制的。一旦用天来解释人的结合,两个人牵手成功后,即使在生活中吵架、冷战,双方也都默认两个人在一起的这种状态很少有可能变动。而西方人的婚姻往往由爱情来维系,夫妻双方需要花很多精力来保持互相的吸引(西方化妆品因而发达,一例),这种婚姻生活势必是有紧张感的。
所以,如果要西式的婚姻,必然承担婚姻可能紧张、破裂的风险。要传统婚姻的稳定,则也避免不了争吵、琐碎等“不美好”。欲戴其冠,必承其重。
综上,不结婚肯定可以,但是最好要考虑到人生后半段必然会袭来的孤独和陪伴的问题。
养老院之类的想法,在中国实际上有其相当的不现实性。即使不以国民性等文化因素来论,单纯的权力结构也是首先由存在状态决定的。一旦你路都走不动,得靠人照顾的时候,那个年轻力壮、在很多人看来没啥出息在养老院打工的年轻人,自然而然就拥有了支配你的权力,你在这个权力结构中,自然而然就是弱势的。
养老院里,到了中午吃饭时间,一群老人惴惴不安的带着饭碗,哆哩哆嗦的排队,小心翼翼的看着开饭大妈的脸色,神色卑微而畏惧。这还是生活可以自理的老人。那些年纪大了不能自理,有了认知障碍的呢?可想而知。
绝不是虚言。
因此这个问题最核心的部分,在于你怎么预期和安顿后半段人生的陪伴问题,而非别人会怎么样、社会会怎样。正如某个高赞说的,不怎么样,实际上没有人在乎你。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有个隐形的聚光灯在对着我们。有时候走错路了,还得先假装看下手机再转头。但那些让人觉得来自于他人的压力,更多的是来自于我们的想象,因为别人真的不在乎你在干嘛。以我们自己而言,小拇指上的一个划痕,都远比非洲每秒钟因饥饿而去世的那么多人的性命重要的多得多。你结婚不结婚,对别人而言一点意义都没有,人家只是将此作为一个谈资,而且仅仅在谈论到你的那一两分钟内会想到你。仅此而已。
别人的看法只是幻象,自己想通就好了,那不是什么影响因素。最关键的是,自身是否有充足的信心和足够的准备,可以独自抵挡时光的冲刷、身体的残败和最终会无处不在的存在的荒凉?
祝福每个人都能幸运,最终找到一条折中的路,“用宁静的童心来看,这条路是这样的:它在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