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马塞尔.普鲁斯特
01 初读不觉文中意,再读已是文中人
初次拜读蔡崇达老师的《皮囊》是在2014年这本书刚出版的时候,那一年,我大二。
读到《残疾》那一章回,不禁泪眼婆娑,看到了父亲和作者的无奈。
人这一生一具皮囊供奉一颗心,皮囊是拿来用的,但皮囊出现了问题,我们的灵魂便失去了依靠。
父亲瘫痪后,驾驭不了自己的身体,这是一种怎样的境况?作者有意练习驾驭不了自己身体的滋味,体验其中种种感受,以便能照顾好父亲。
父亲的意志是刚毅的,就算顶着台风天,就算身体多么不便,也要坚持锻炼。或许旁人看来父亲应该接受他们的帮助,但在那一刻,作者看到了父亲心底不屈的灵魂。
父亲颤颤巍巍地走着、跌倒而后手脚并用,伴着恶劣的台风天,他的心是揪着疼的,但父亲不需要他的帮助,最终,直到父亲把自己折腾的的精疲力尽,才由邻居帮忙,把父亲抬回了家。
父亲躺在床上,仿佛生下来就应该在那无声无息,内心的某些东西在那一刻破碎了,风依旧吹拂着,不留一丝痕迹……

002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在那个年代,父母的爱情似乎从来不会用言语表达。
母亲是爱父亲的,可她从未表达过自己对父亲的爱,只是执意的要建房子,认为父亲是一家之主,想要给父亲在乡里乡亲挣足面子。
面对旁人的不理解,母亲一个人承担所有压力,不管有多少艰难险阻,母亲都坚定地要盖房子。
她永远打从心底里面尊重这个男人,她想让父亲发起的这个家庭,看上去是那么健全和完整,这是母亲从没表达过,也不可能说出口的爱情。
当房子建好时,大门前放老房子父亲做的那一对写有他们俩名字的对联。
母亲脸上绽放了笑容,那皱纹满布的脸,那可爱的母亲。
建好了房子,让在外漂泊的作者无论什么时候回家,总有一盏灯为他点亮。

03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生活或许是一张问卷,你没有回答,它会一直追问下去,如果你不回答这个问题,就永远看不到下一个问题。
明天就像盒子里的巧克力糖,什么滋味呢?我们充满着想象,充满着好奇。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
“认识你自己”。
可自我认知之旅,探寻自我之旅,从来就不是一件易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彷徨,我们绝望,而后又充满希望。
作者认为,或许只有当一个写作者彻彻底底的解剖过自己一次,他书写起其他每个肉体,才会足够的尊重和理解。

后记:
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了。
在艰难的岁月里,有些话始终未曾说出口,因为我们都怕彼此脆弱。
人生或许就是拖着一具皮囊,携带一颗心的流浪之旅,我们通过阅读,通过行走,用心点亮外在的皮囊,把自我的人生从内部照亮,在浩瀚星空中,我们心与心,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由此辨认。
皮囊归故土,灵魂归远方。
我们永远都是游子,愿人生旅途心灯常亮。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