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的集备活动中,我提到了任务群的实践。看得出,很多老师有为难情绪,也有的似乎还多少有点不屑情绪。貌似在嘀咕:我们现在刚刚会走,是不用现在学跑的......
试问,新版的课程标准已对此明确提出了要求,难道你要等到下一轮课程标准修定后,你再跟着2022版课程标准来改进吗?那你永远就比别人晚了一个时代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生活即学习,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创设情境,更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运用所学解决问题,使我们生活得更加智慧与美好。
对于创设情境,大家似乎问题不大。但对于任务群,似乎无处下手。今天在翻看《河南教育》期刊时,我发现灵宝市的一位老师针对自己的实践举出了可移植、可操作的范例。
这位老师指出,情景的创设,可以与日常生活经验相关联,创设生活化情境;也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营造故事化情境;还可以以问题为导向,创设探究性情境。
例: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创设“为最美景观代言”的大情境,分三个任务开展学习活动。
任务一:跟着作家去旅行——学习移步换景的方法,理清单元中文章的脉络。
任务二:风景这边独好——体会并尝试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写好一个片段。
任务三:评选最佳美景代言人——做代言人,按顺序介绍代言的景观,把印象深刻的特点写清楚。这不,将情境创设与任务群有机融为了一体。
单篇课文进行学习时,也可以借鉴这样的方法。在教学《小猴子下山》一课时,教师把学习任务和情境创设有机融合,更能增强孩子的代入感。
任务一:“我”要下山了——设计“翻过生字山、穿过词语林、踵过句子河”三个学习活动。
任务二:山下真好玩——设计“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心情”两个学习活动。
任务三:“我”该怎么做——设计“请你帮帮我、我要再次下山去”两个学习活动。
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人物品质”时,教师可以设计探究情境,“让学生作为红领巾寻访团的一名成员,去探寻古今中外的伟人”这样的单元大情境、大任务,再设置本单元每篇课文学习时的子任务,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中了解伟人,传承伟人精神。(这如同我所举例的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华美食,创设单元大情境,设置单元大任务。)
很多时候,我们视野有限,影响了我们的思考。但更多时候,是我们不愿、不敢迈出尝试的第一步。殊不知,再不完美的行动也胜过了万分完美的想法,迈出实践的第一步,你就成功了一半!
(例子借鉴于《河南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