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近来重读《笑傲江湖》,读到第十五回:“灌药”,收获多多,尤其发现两处用心修改的细节,令我对金庸先生更增敬意。
在这里,想和大家说说这两处精妙而有趣的细节,算是赏析,也以此作为对先生的一种怀念。
《灌药》原插图,来自网络(二)
第一处细节,因为读的是旧版,才偶然发现的。
令狐冲被老头子掳到家里,打算刺他心头热血给女儿“老不死”治病,这时桃谷二仙和岳不群紧跟而至,桃谷兄弟翻墙而入时,被渔网机关困住,书中随后写道:
“那肉球人(即老头子——摘者)冷冷地道:‘你这桃谷二鬼转眼便死,还在这里想杀人。不许说话,好让我耳根清净些。’只听得桃枝仙和桃实仙都呵呵呵地响了几下,便不出声了,显是肉球人在他二人口中塞了麻核桃之类物事,令他们开口不得。”
说实话,虽然是第N遍重读旧版,浮光掠影的毛病依旧未改,依旧把“开口不得”四个字给忽略了。
因此读到后面,桃谷二仙因误会令狐冲对“老不死”姑娘非礼而“大声争辩”时,也没觉得不妥。
后来终于发现问题,是因为觉得这段情节实在太精彩,忍不住马上回头,又回味一遍,结果发现了这一漏洞——
已经被麻核桃堵得“开口不得”的桃谷二仙,后文又如何“争辩不休”呢?
怀着发现新大陆的窃喜,心里想——
金庸先生毕竟也是人,也会犯错嘛!
可又突然想到,这可是旧版啊,不知新修版是否也……?
就急忙找来新修版对照了一下,结果,惊住了,原来,新版已改成这样——
“那肉球人冷冷地道:‘你这桃谷二鬼转眼便死,还在这里想杀人。不许说话,好让我耳根清净些。’只听得啪啪两响,声音清脆,似是肉球人打了桃枝仙和桃实仙重重一个耳光,吓得他二人暂且不敢出声,免吃眼前亏。”
你看,从“只听得”往下,作者移花接木,巧妙地略改情节,堵上了这个漏洞!
——桃谷二仙只是挨了耳光,暂且不敢出声而已,完全不影响后文“大声争辩”。
这个漏洞,我相信读书不细如我这样的人,轻易是不容易发现的,可是金庸先生发现并堵上了。
当然,也可能,这不是先生修改时自己临时发现的,而是读者或批评家发现后告知他,他才特意改过来的。
究竟实情如何,我认为这个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先生很清楚自己的作品并不完美,难免有各种漏洞,这才虚心听取各方意见,不断进行修订的。
我想,这是对读者的尊重,更是对自己作品的负责。
好个金庸先生!
图片来自网络(三)
领略了新修版的妙处之后,索性把新修后的“灌药”细细读了一遍,结果,又发现了一处修改过的细节。
为了对比起见,先将未修改的原文附上——
“只见枕上躺着一张更无半点血色的脸蛋,一头三尺来长的头发散在布被之上,头发也是黄黄的。那姑娘约莫十七八岁年纪,双眼紧闭,睫毛甚长,……”
乍看之下,也许你要问:这段描写有问题吗?
似乎没啥问题。
可是,在后文,桃谷二仙与岳不群一致猜想,这姑娘,“多半与乃父相像,是个胖皮球般的丑女”——那么实际上,她到底是不是一个丑女呢?
这样来想的话,旧版的描写就似乎有点含糊了——“一张更无半点血色的脸蛋”、“一头三尺来长的头发”、“约莫十七八岁年纪”,“睫毛甚长”……
你看,作者着实费了不少笔墨,来画姑娘的肖像,可是,读者似乎仍然不得要领——
她的容貌,到底是美呢?还是丑呢?还是不清楚。
似乎缺少关键的点睛之笔。
对读者而言,不能确知姑娘的美丑,那么桃谷二仙与岳不群的“丑女猜想”也就失去映衬,当然也没啥喜剧效果。
他们完全猜错了才好玩呢,对不对?
我们不妨猜测一下,金庸先生进行修订时,将旧版读到这里,大概心里“咯噔”一下——按照构思,姑娘并不丑呀?!赶紧改!
于是,改成这样——
“只见枕上躺着一张更无半点血色的脸蛋,一头三尺来长的头发散在布被之上,头发也是黄黄的。那姑娘约莫十七八岁年纪,面貌倒也清秀,双眼紧闭,睫毛甚长,……”
你看,只增补了“面貌倒也清秀”六个字,效果全出。
这一笔,你说添得妙不妙?!
这六个字的增补,真的非常必要,原因之一前面说了,是增强了喜剧性的反差效果——
你们桃谷二仙和岳不群,想当然地瞎猜人家是个丑女,可人家明明“面貌倒也清秀”嘛!
另外还有个原因,需要把书读得再细一点,才能体会到——
当老、祖二人误会令狐冲与“老不死”相互“生了情意”之后,你看老头子那句“他奶奶的,这两个小家伙”,以及祖千秋对于老头子“得了个好女婿”的“恭喜”的话,花了这些笔墨,除了制造喜剧气氛,作者更深一层,还想表达什么呢?
是不是想说明,老、祖二人,一个是姑娘的老爸,另一个是老爸的老搭档,当然都很清楚姑娘“面貌倒也清秀”,那么对于“这两个小家伙”互生情意这码子事,倒也并不太奇怪?
甚至,说不定老头子对于自己宝贝千金幸亏不像自己,反而像她娘,“面貌倒也清秀”,而颇为得意呢。
总之,这六个字,加得好!
图片来自网络(四)
卡尔维诺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我想,对于金庸小说而言,正因为在几十年来的一次次修订中,作者就像对待上文提到的两个细节那样,一直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地修改、打磨,才使其愈来愈趋于完善而迈入经典的行列,因此,才能让人们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惊喜。
现在,光阴荏苒,金庸先生离开我们转眼已经一年多了,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他的精神生命,岂非早已融进他所精心创造的经典之中,而与我们长久相伴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