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即语言环境。
语言环境有两种:一种是上下文里的语言环境,即指一个讲话,一篇文章,一部书里所提到的具体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一种是上下文以外的语言环境,即指的是语言之外但又是它本身所赖以存在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
语言总是与特定的环境密切联系的,语言的表达效果也总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表现出来的,比如很久不见的同学,打老远喊道:“ⅩⅩ你好!”你会感到惊奇、兴奋、亲切。可是林黛玉临死前口中喊道:“宝玉!宝玉!你好……”却包含了她对宝玉的无比怨恨。可见,相同的语言在不同的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为了提高写作效率,文章语言还可以在语境的利用上下一番功夫。
写文章时,如果能根据语言环境的需要,选取最佳的语言来表现深刻的思想内涵,往往能使文章含蓄,耐人寻味。如果林黛玉不说“你好”,而是喊“我恨死你了”,当然也无可厚非,但这样一来,则大大削弱了语言的力量,破坏了文章的意境。要知道,一个“你好”积蓄了林黛玉多少情多少怨多少恨多少泪,没有比“你好”更能淋漓尽致地传达出黛玉临死前这一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复杂情感了。
又如六年级语文《江姐》中:江姐来到城门前,发现了在城楼上被悬首示众的正是自己日夜思念的丈夫,顿时头昏目眩,两脚发软,禁不住要恸哭出声,但她没有哭出来:
江姐终于离开人群,默默地朝华为走过的方向走去,赶上了他。她的脚步,不断踏进泥泞,水花、泥浆,溅满了鞋袜,却一点也没有感觉出来。这时,她正全力抑制着满怀悲愤,要把永世难忘的痛苦,深深地埋进心底。渐渐地,向前凝视的目光,终于代替了未曾涌泻的泪水。她深藏在心头的仇恨,比泪水更多,比痛苦更深!
江姐的脚愈走愈急,行李在她手上仿佛失去了重量……
白色恐怖的处境使江姐有泪不能流,有恨不能泄,怎么办?作者巧妙地将笔锋转移到她的脚下,用那忘记了泥泞、水花、泥浆,忘记了那行李沉重的脚步声代替了哭声,这一别具一格的描写,体现了语言的表现力量,哭固然能表现江姐内心的极度痛苦,但在语言环境不允许的情况下,揪人心肺的脚步声更能含蓄地表现出江姐的坚毅、沉着、勇敢,那种忠于革命的高尚品质。
我们同学在写文章时一般都很注意景物描写,但常常表现为为写景而写景,不大注意以景衬托人物,表现深厚的思想内容,这样写作效率很难提高。那些笔力不凡的作家,都巧于景物描写,常常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让自然景物发生“非凡”的变化。
根据语言环境的需要,还可以适当地插入一些景物描写,以衬托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可使文章含蓄、入理,产生出以奇制胜的效果。
利用语境,巧作安排,以求文章语言含蓄除了上面所说的关键时刻插一笔之外,有时也可带一笔。有些作家在叙述某一件事的时候,常常利用语境忽然把别的事也带上,看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细细究来,却大有深意。
在平时的写作中,我们还全碰到一些不能明说或不宜明说的特定语言环境,在这种情形下,可以使用一些双关语,起一种暗示的作用。
利用语言环境时应注意:
第一,同样的一句话,一个行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会起不同的表达效果;同样的语境,选用不同的词语也会产生迥然不同的结果,要提高语言的表达效率,选用的词语,安排的动作,选取的景物等必须适合语言环境,必须精当。
第二,利用语境或插或带,都不能扰乱文章的主线,要服从文章的基本基调,要自然,不能割裂,既不令人感到矫揉造作之弊,又无故弄玄虚之嫌。
第三,要精练精当,那毫无作用的叨叨不绝,絮絮不休都是切忌的。因为利用语境的目的在于使文章语言含蓄,发人遐想,与文章毫不相干的或游离文章的内容只能是累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