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在开车,然而前面的一辆车开得非常慢,明明可以过去它却在每一个十字路口都减速停下来。
我就有点急了:“傻X,这开得什么玩意!”
不过三秒之后,我及时察觉到了自己焦躁的情绪,我开始体会那辆车的司机可能会有怎样的感受和需要。我想,前面那位司机有点不知所措,希望得到后面司机的谅解。路渐渐宽了,在超车时,我发现那辆车的司机是一位看起来有80岁的老太太。她看上去惊慌失措。我很庆幸,我曾用心去体谅他人的感受,而没有鸣喇叭来表达我的不悦。
这是《非暴力沟通》作者的故事。这样的日常,想必每个人都经历过。可是我们经常以暴力或冷暴力对待,事后悔之。如何以爱与理解更好地沟通,作者在书中给了些建议。
1.观察实际发生的事情
“欧文在过去的5场比赛中没有进一个球”,不等同于‘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如果你看书多了,就会发现,在几乎所有关于沟通的理论或技巧中,无论开会或是谈判,就事论事似乎永远是正确选项。
你不能上来就定义一个人,还指望能和他心平气和地沟通。“你这个人一向自以为是,来让我们讨论下问题吧。”你一开口就毁了一场谈话,还能指望达成什么共识?
中国式辩论往往会变成一场人身攻击,原因也在于此。你要控制自己,叙述一件事情而不是评价一个人。每个人都会犯错,一件小事,一个不成熟的观点,这次错了改正就行。你可以针对具体行为或技术动作指出来,但不要上升到你这个人能力高低“行不行”的层面。不然,这会挫败对方的自信心,让她失去进一步自我改正的可能,“不是我不用功,原来是我太笨。呜呜呜...”
你似乎感觉到了一场胜利,可这不是沟通,这是指责。
切换到自己的视角。当你自己犯错时,不要轻易地否定自己,它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技术问题就有解决办法。面对结果、收集事实、分析、反思、采取行动。
切记,你不等于你的观点。
2.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嫁给了一堵墙。
一对夫妻参加了一个研讨班,期间,太太对先生说“我觉得我嫁给了一堵墙。”先生的反应真的就像一堵墙:他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太太气坏了,转向老师嚷道:“看!他总是这样。坐在一边,闷声不响。和他过日子,就像对着一堵墙。”
“你是不是感到孤单,希望先生能多体贴你,多陪你说几句话?”妻子点了点头。“他是一堵墙”很难提醒她先生注意到她的期望。丈夫一旦受到了指责,可能更会觉得委屈退缩,这样关系更加疏远。
男人重在阐述事实,女人重在表达情绪。女人不说,很多男人就傻不愣登get不到她到底想要什么。我们提倡的是,直接说出你的感受,在此举个武志红表达感受的例子。
一天早上,他在处理重要的事情,朋友家的小女孩就一次次到他房间要求跟她玩。讲了很多道理,说他需要安静,忙完事情再和她玩都没用。直到,下一次小女孩再闯进来时,他认真地看着她的脸,对她说:你一次次不敲门就闯进来,我很不高兴,接下来请你不要再这样做了,我忙完了会出去找你。然后,小女孩愣了一下,就乖乖听话了。
所以,不要总是假定别人已经知道你的感受。你不说,怎么可能知道那个人不爱你?也许对方根本就没在意,你却在头脑里上演了一出出小戏场,想出各种假想敌。很多农村传统的父母,母亲也许辛苦多年都未曾表达过自己对这个家、丈夫的真正感受,她一直掩藏着。我们并不想批评谁或者说表达出真实的自我其实是那么容易,这样说会显得太轻佻,只是人生一场,本身很多不开心也许只是没有把话说开,没有把心拿出来,只是本来你们可以更相爱。
3.向对方表达诉求并期望反馈
无论是表达感受还是批评,背后往往暗含着期待。“你从不理解我”,自然是渴望被理解。我们仍然提倡清楚地向对方表达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如果我们的意思含糊不清,别人就难以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一位母亲对处于青春期的儿子说:“小贝,看到桌子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我不太高兴,因为我很看重整洁。”如果前面这句话是1和2,那么3就是“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收理下或直接放进洗衣机里?”
表达完诉求之后,再反问以期反馈。“我希望我们每周五能碰一次面,说一说下周的工作安排,你怎么看?”寻求反馈是给对方以尊重,给他以退让和思考的空间。
非暴力沟通简单的就这几条,其实于我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就事论事、表达真实的感受。这个在你表扬一个人的时候也同样适用。如果孩子数学考了100分,不要说“我们家宝宝天生最聪明了”而是说“这是你每天4个小时看书、做习题的结果哦,你值得这样的成绩!爸爸很为你感到高兴。”无论批评还是表扬,都要落到一个具体的事情上,让他知道每件事情好与坏的反馈。
在和爱人、朋友相处时,我们既要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又要认真地倾听对方的感受和需要。可我们总是急于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其实,倾听才最重要。只有你完全地浸入她的“现象场”里,你们才能情意相通,你们才能达到心灵的连接。
现象场: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概念,罗杰斯和马斯洛并称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两位宗师。现象场就是指一个人的体验和当时时空等环境因素的结合。
想要真正地倾听他人,有时需要你放下头脑,用你的心灵去听。一段真正好的关系,能让你放下防备,把身心投入进去。当他人遭遇痛苦时,不是急于提供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而是全心全意体会他的痛苦,有时你并不需要说话。正如一句佛教格言所说:“不要急着做什么,站在那里。”
I just need you to be here.你在这儿,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