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学艺术探究
李明哲讲座:我所思兮在语文:一个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李明哲讲座:我所思兮在语文:一个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作者: 韩军在线 | 来源:发表于2017-05-01 20:01 被阅读498次

    我所思兮在语文:一个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2017年,韩军在线,学术讲座,好戏连台,精彩纷呈,名家云集。这些令人尊敬的专家,有著名特级教师,有全人教育奖获得者,有华人领读者大奖获得者,有教授、诗人、作家,有卓有成就的青年名师,(排名不分先后),余党绪(上海),朱震国(上海),樊阳(上海),连中国(北京),熊芳芳(深圳),李祖文(深圳),孙双金(江苏),王开东(江苏),史金霞(江苏),洪劬颉(江苏),马玲(山西),汪洋(广东),方东流(重庆),江平(浙江),边建松(浙江),翟晓周(四川)。

    韩军在线

    没有倾向

    万千气象

    只为成长

    韩军在线

    是免费的网上国培

    语文教师的成长学院

    锁定了“韩军在线”

    就预约了成长

    “韩军在线”,走在中国语文教育思想和实践最前沿的网络媒介,汇总中国语文教育最接地气的实践操作方法,传达中国语文人最深刻、最鲜活的思想声音。关注“韩军在线”,就是与中国语文人同呼吸,就是与中国语文教育“零距离”。

    点击链接加入群【韓軍在綫五群】

    欢迎加入韓軍在綫五群,群号码:614121044

    韩军《背影》上课视频录像

    《语文教育界一场无知无畏的“闹剧”和“笑话”》

    《韩军解读〈背影〉 生之背,死之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两位中学教师点评李华平〈背影〉课》

    《 潘新和教授告诫:李华平不诚心做人、不专心治学,专走歪道》

    《〈背影〉讨论文章汇集》

    《韩军〈背影〉课扣住语文要素下工夫》

    首场学术讲座文字实录(未校稿)

    我所思兮在语文

    一个语文人的专业成长

    山东鱼台   李明哲

    2016年 11月19日

    我的教育人生,一句话概括: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往返,在阅读与写作之间穿梭,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呼告。套用贾平凹的话说:苦于心实,不能仕途,拙于言辞,难会经济;捉笔涂墨,纯属兴趣使然。若问出版的那几本小书,哪敢在此列出名目呢?

    先从一次活动说起。2016年4月9—10日,我县接了一个苏鲁豫皖比邻地区的语文教研活动(非官方的)。——我县还是第一次接这样大型的活动。与会四省十几个县市区,几百号人,我主持这样的活动,大姑娘上轿——头一回。

    专家的课和报告,相当精彩。其实,函件中介绍很清楚,在全国巡回讲学N场次,公开教学N场次。如果是处女课(讲座),也未必如此。

    聆听报告,如果觉得醒醐灌顶,那必须反思自己是不是太浅薄了?如果自己站得高了,就可以与之对视了。从报告内容看,我与专家们所见略同,感觉我们心意相通。对自己还算满意。

    做讲座不如听讲座。讲是输出,听是输入。2015年我应邀去外省做过讲座。在许多语文群做过文字讲座。我结合具体案例,以“案”说“法”,将理论性的阐述渗透在具体的教学实例的分析中,兼具感性与理性。所做实实在在,所言是常识常理,切合实际,无包装和藻饰。听众和群友们说“干货”“管用”“好听”…… 10年前的2005年,注册“教育在线”,我还是语文的门外汉,对我来说,朱永新教授麾下众干将为神人;想不到10年后的2014年,我居然被其团队所邀请做学术讲座。感慨万千呢!

    专家教授尽管高屋建瓴,往往不接地气;基层教育者,常常仰视星空,也当可避免拘囿于局部。形而上可以谈前沿理论,形而下可以谈应试考点。如果说高水平教授的报告是阳春白雪,我的报告就是下里巴人了吧,不凌虚高蹈,是基层的,鲜活的,一线的,第一手的,接地气的。拙著《上学生喜欢的语文课》(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年1月)的“编辑推荐”中写道:“本书十分接‘地气’,对一线教师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书中所体现的实践性语文教研的价值取向,很值得教师学习。”“作者直面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其理论性渗透在具体的案例分析中,对中学语文教学很有启示参照意义。”我心里有一种简单的执著:上学生喜欢的语文课,上能让学生在被吸引的同时有所收获有所启迪的语文课。这就是该书名的由来。

    我在基层教过课,去年还兼了七年级半个学期的课。感同身受。明明知道语文教学是农业,只有在慢中,学生才能生态地、完全地、自由地成长。但教学任务繁重(部编本教科书,阅读始由30课减少到24课),时间又极其有限,由不得自己的性子来,由不得自己的兴致来。不可能每一篇课文、每一次作文都能按照自己的想法上课。饶是如此,我仍认为教学研究是有可为的。在保证考试成绩中上等的前提下,边教边研,边研边教,一边应试,一边对抗应试。不能只问分数不问意义。不做自己讨厌的老师!即使戴着镣铐,也要跳出优美的舞姿!语文教学的境界,就是语文教师的人格境界。兼课结束后,在某商店碰到一个学生,临走时,这个学生给我深深鞠了一躬:“李老师,您的教育方式,我终生难忘!我会一辈子记得您!”——我的“教育方式”,从小屁孩的日记可见一斑:

    我最喜欢的一堂语文课

    冯德昭

    这堂语文课是在前不久,我们学习的《王几何》这篇课文。老师告诉我们要就这篇课文给我们讲一讲作文修改方法。然后让我们仔细阅读课文给课文找错误。我感到十分新奇——这在以前可是从来没有的事啊!

    我认真地看课文,想给课文找出每一处错误。我绞尽脑汁,却只发现了几处。而同学们积极地举手,他们想到了很多我没有想到的,我仔细地倾听着。等同学们发言完毕,老师又作出了总结。老师的评价针针见血,精辟独到。文中有很多错误,如:“他突然面向课堂”,那之前他一直对着黑板哑笑吗?这一处真的十分滑稽可笑。又如:“镇压教室里的嘈杂声”,前文明明写到“全班同学一个个洗耳恭听”,那“嘈杂声”又从何而来的呢?诸如此类的问题就有五六十处。一个大作家却犯这么多明显的错误,而且教科书的编者、审者竟然都没有发现,真的让人不可思议。

    这堂语文课充满了趣味,又非常新奇,令我终身难忘,我非常喜欢这一堂语文课。

    我是文化大革命开始那一年出生的。小学时代,语文,就一个字,背!中学时代也没有遇到优秀的语文老师。两年师专,老师也无非是照本宣科。近年听过的多场某师大教授们的报告,也是味同嚼蜡。(我喜欢听的是我不曾发现过的东西,而不是毫无新意的大众思想。)在《对话录》里,教育是对话、探讨;在《论语》里,教育是结论、独白。苏格拉底造就了后来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超越苏格拉底;“大成至圣先师”造成了今天的很多“国学大师”原地转圈,只是为前人的文字作注疏、阐释,缺少洞见。我觉得,百度一下就有的东西,惰性知识、忆记之学那不能叫学问。苏格拉底就说过:“我教不了别人任何东西,我只能促使他们思考。”《礼记•学记》说得好:“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那么,我是怎样走上治学之路的呢?

    1988年,师专毕业后,我教了十几年的地理,就连本科文凭都是曲师大地理专业的。

    1997年,申报一级教师职称,急需论文,我没有啊,无奈,我在市级教育刊物还是增刊上“发表”了一篇地理教学论文,花了170元,相当于现在2000元了吧。

    当时,学校有一份《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我就借过来,说实话,我也是想抄论文(这样做的人很多)。但是,我发现,别人的观点没法抄,即便是改变了语言表述,那还是别人的观点。

    就是这次(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自费”发表)经历,这点起码的学术良知,让我悟出了一点治学的门道。那就是,文章,必须要有自己的观点,观点是需要论证的,这个基本常识。这就算是有点开窍了吧。1998年始,我的文章也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等大刊上发表了。

    我进入语文世界10年左右。底子虽薄但不自弃,进步虽慢但不停止。遥隔着网络的千山万水,清华大学附中特级教师王君却真切地体味到了,她在《一位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这本书中写到我时是这样说的:“一个被生活的重担常常压弯腰的中年人,生命过半才得以进入语文世界,但从此对语文爱恨交织、痴心不改,居然在这语文乱世中闯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立行、立德乃至于立言,如不是在生活和事业的油锅中同时受过煎熬,是万万理解不到其中艰辛之一二的。”

    最“艰辛”的是什么呢?前述那次活动某名师在报告中称,一天读一本书。太让人羡慕啦!我深知,开卷有益,阅读滋养生命,根深才能叶茂。语文人怎么能不读书呢?我却苦于无书可读。师专的图书馆,到目前为止,还是我见到的最大的图书馆呢。我们这个小县城,连个图书馆还没有呢。上师专的时候,我基本不读文学名著,只是杂七杂八囫囵吞枣胡乱读了一些杂书。

    毕业后就基本上再没读过书。地理教学十余年间,就只把金庸的武侠读了一遍,地摊上租的。拈花亦能为剑,折草当能作刀,无剑胜有剑,无招胜有招,这是武学修为的至高境界,也是教育教学的至高境界吧。

    单位每年给订两本杂志。语文教学方面的报刊很多,但看不到。读书梦,对我来说太奢侈,无异于异想天开。大学教授坐拥书城,花钱出书的却不乏其人。设想我是一个中学校长,学校至少订六本语文教学方面的杂志,并进点教学理论方面的图书。时时有书可读,想想,就觉得够美的!

    我所在的地方没有教研氛围,我在野路上自顾自地行走,没有名师引路。2005年,单位联网。感谢网络,让我发现了一个新天地,让我看到了语文的浩瀚与广博。尤其是看高手华山论剑,真是过瘾啊!他们也让我看明白了: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在做教育的。网络汇聚了天南海北有心于教育、醉心于语文的人。大家彼此温暖,彼此促进。网络,让我吐故纳新,保持了生长的状态。比如,王君老师说:“最拙劣的创新也比最完美的守成强一百倍。”这话真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我本就是一个视创新为语文生命的人。遇到王君,是我专业发展上的关键事件;阅读“写吧”,是我专业发展上的启蒙时期。一路追随到新浪的“王君的博客”。研读名师,也发展自己。和冯亦代(《书癖》)说的一样:“我当时的头脑正如一块会吸水的海绵,这几位大师的著作,滋润了我的心田。我不但读他们的书.而且从他们那儿学会了写作。”

    目前,我出版专著两部(第三部即将出版)。发表文章80多篇,其中30多篇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有7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我私下里想,这一点,全国大部分教授没有吧)。真正的文章靠独到的见解、深邃的思想和高阶思维等的含金量照亮读者。

    这样,我在理论探索、课例研究、文本解读、教学实践(包括作文教学)等几乎语文教学与研究的每一个领域,也都有了能拿得出手的东西。屈指数算,能拿得出手的“代表课”也有七八篇了吧(其中三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比之前期的课例,用王君老师的话说,“渐露峥嵘”。一个教师,有没有所教学科学术最前沿的视野,上出来的课是不一样的。语文教师应该做做专家梦,五四时期的许多教育家,实际上原先就是国文教师,如叶圣陶、夏丏尊等。

    李老师是如何积累素材写论文的?——这么说吧:我的所有文字都是从课堂中“生长”出来的。我的论文选题和写作灵感,一方面来自我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反思,一方面来自我听课过程中的一些思考——我特别留意那些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

    也不矛盾,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都值得思考、写作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要说我较“得意”的几件事,那就是这样一些碎片:

    初教语文,正赶上学校举行教学技能大赛。语文科共同的课题是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我自然不甘人后。写了改,改了写,我写了差不多有半个备课本,可还是不满意。这让我陷入迷茫。一篇课文,究竟应该从哪里入手?老虎吃天,从何下嘴啊!?一次次推倒重来,否定是痛苦的,否定否定再否定。最后,我确立了“导入——整体把握——细部品读探究(质疑问难)——延伸迁移、总结提升”的框架。其实,这正暗合了新课改后“整体感知——局部研读——拓展延伸”语文教学的新路。虽然这样的“新路”于今已不新鲜,但当时是我这个新语文老师自己摸索出来的。

    2016年3月16日,收到一条消息:“李明哲老师,‘××’微信公众号准备推出‘鲁派语文名师’,您是首选之一,……”(我连手机上网的概念都没有,更不要说微信了。)

    2016年5月30日,翻阅《语文教学通讯•初中》2015年第5期,才知山西教育出版社新近出版了一套堪称为语文教学集大成者的书——《语文名师经典课堂》。

    每一篇课文自然只能选一个课例。看来,每一个课例都是从全国范围里几十年间难以计数公开发表的课例中千挑万选的了,称其为“海选”也实不为过,其课例也算代表了全国最高水平了吧。这套书的选编实质上就是做的教育部“一课一名师”的工程——窃以为,这是最俭省、最有效的方式!

    个人口味,有些课例,我不喜欢——我是一个视创新为语文生命的人。

    读着读着,没有想到的是,忽然看到我的名字也忝列其中。刘远主编在《让名课滋养我们的生命》的总序中写到:“……这里有曹刚、朱则光、叶映峰、熊芳芳、董水龙、杨聪、李明哲、周丽君、卢望军、吴如厂等一批新生代语文名师的精品课例。……是深得专家好评,广受听众赞誉的精彩之作,称其为经典也实不为过。”

    入选的那个课例,是护理妻车祸住院同时还要打官司期间,深夜在病房里敲出来的……被收录之,感慨万千呢!

    那篇被《语文名师经典课堂》收录文章在这里:李老师博客

    所以,我在《一课》的结尾,安排了那样一个环节: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d4dc8d0102x6hm.html

    【活跃】山东李明2016/11/19 21:25:52

    《狼》一课

    一不小心,我竟然成了“鲁派语文名师”、全国“新生代语文名师”。不要说与“老一代语文教育家”、“著名特级教师、知名教育专家”相比,就是与其他“新生代语文名师”相比,人家教语文的时候,我还在教着地理呢。做到这一步,我只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和自己相比,也算知足了。虽然没有官方的一纸证书,但这是一种价值认定,而且是一种非人际关系能力的学术界的客观的价值认定。这是民间口碑,也算是实至名归。

    现在炒得炙手可热的一个新词“核心素养”,我在2008—2009年的有关文章中就提到过。最近,就我目力所及,竟然发现期刊文章中,我的某些文章被“抄袭”。“抄袭”的精神、创意、思路。这也是值得高兴的事。毕竟,被人仿效至少说明在某些方面达到了难以超越的地步吧?正如特级教师魏勇所说:“一堂课的精髓就是那些别人无法模仿的东西。”

    一个语文人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一个知识分子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卑退让,但在学术领域中,必须唯真理是从。我违背不了我自己的内心,我必须说真话。(近两本书中对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批判性质的文章,都占了约半数。)套用莫言的话说:在《上学生喜欢的语文课》这本小书里,第一次出现了“理性语文”这个字眼,从此,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语文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

    李明哲讲座:我所思兮在语文:一个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我以前想,教学相长,好学生成就好老师。我亲见,而且不止一次——我市初中语文优质课、教学能手评选,在市直学校举办的时候,从听课看,五四制的初一学生(年龄只相当于我县六三制的小六),几乎相当于我县的初二的了。更不要说省城、京城的学生了。课堂真正的精彩源于学生。教这样的学生真让人羡慕,那文章,特别是课例还不又多又好,还不容易发表吗?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最近这两年,我的观念渐渐发生了变化。去年春,我把一篇高中的课文《都江堰》,拿给乡镇初中的学生上,没有试讲,第一次上,实录整理出来,在核心期刊发表,并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2015年暑期远程研修,作业之一是完成一个教学设计。我设计的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好嘴杨巴》。这个设想是否可行呢?唯一的验证方式还是课堂实践。今春今秋,我又走进了乡镇学校的课堂。其它课例大抵也是这样拿出来的。(《倾听文本轻微的声响——细读<老王>》一文相反,执教之后,没有整理实录,针对学生“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拿出的是文本解读,在核心期刊发表,并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我不反对磨课,但我只在心里磨,我喜欢上“处女课”。我对一课成名千锤百炼靠炒剩饭N年不变“那一代”的所谓名课不以为然。

    诚然,乡镇学校学生的语文基础是不好的,然而,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近年,我听了一些市优质课、教学能手的评选课。赛后总有一些选手抱怨,抽签抽到的班级学生语文素养低。其实,学生的程度怎样,一看便知;教师启发、点拨、引导的功力如何,也一看便知。什么样的课才是好的语文课,与学生水平高低真的没有多大关系。教师不是演员,听课也不是看教师如何表演,而是看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过程。值得关注的反而是,学生在原有程度上提高了没有,提高了多少。换句话说,学生现在在哪里,教师把他们带到了哪里。这是评价教学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则。

    所以,我追求的教学设计是:无论是上给初一的学生,还是上给高三的学生;无论是上给乡镇学校的学生,还是上给省城、京城学校的学生,什么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师生都有所获。这是语文课的理想境界,也是我所追求的语文教育生命图景。

    2010年之前,我在听课或浏览网页时,偶有灵感闪现,觉得藉此能够上出一堂很有特色的课来。我不好意思执教(在我们这个小地方,这样做太奇葩),但又想一观效果,就拿出具体详实的设计方案来,邀请一线教师执教,我听课、整理、投稿。所以, 2010年之前的课例,如,《丑小鸭》(《语文教学通讯•初中》2007年第11期)、《陋室铭》(《语文学习》2008年第5期)、《湖心亭看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2008年第11期)、《羚羊木雕》(《语文学习》2009年第12期)等课,各具特色——就是这样拿出来的,因而,这部分课例署名都是两个作者。

    2010年之后,我不再满足于这种灵魂不在场的课,就做自己喜欢的事,亲自上阵——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如,《王几何》(《中学语文•上旬》2014年第3期)、《斑羚飞渡》(《语文学习》2014年第10期)、《狼》(《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16年第3期)、《都江堰》(《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2015年第5期)、《我的早年生活》(《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16年第3期)、《天净沙•秋思》(《语文教学通讯•初中》2016年第11期)等课,还有《好嘴杨巴》和《窃读记》(今年上的,暂未发表),就是这样拿出来的。有“我”之课与无“我”之课,感觉大不相同!

    另一个不同是,之前,一个文本,解读或设计,首先看看别人在此方面的研究达到了怎样的高度,然后是想法超越它,即使不能超越也要努力寻求别样路径。为此,设计每一课,我都浏览了大量的网页,有的信息量甚至数以兆计。之后,眼力不济,坐功不济,我不再浏览网页,就只做一件事,素读文本,再素读文本,这样在解读和设计的基础上拿出的课例,不看别人的也知道,一定是更独特的,更与众不同的,甚或大言不惭地说,恐怕也是很难超越的。

    因此,我决定,每年至少上两次下水课。用不了几年,再出版第四部专著,甚至书名都想好了,暂拟为《一个草根教研员的下水课》,全部是教学实录。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曹丕语)。写作,也是“为人民服务”。2015年我市教学能手评选,被淘汰的选手基本上都是抽到说明文的,说明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失误。他们若是读过我的《警惕:说明文教学的去语文化》一文,当可避免不该出现的失误吧。《在比较中品味语言》一文,给了品读语言一个抓手;《例谈阅读教学拓展的边界问题》一文,指明了拓展的原则……这些也是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的,应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写作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的教育写作从自发走向自觉乃至自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写的过程其实就是研究的过程,研究必须以写的形式呈现。写作是个人反思的最好形式,也是进行深入思考的最好方式。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育文章是写出来的,但实质上还是做出来的。实践是思想的起点。没有深入课堂,就少有教育和教学的思考。这里简单汇报一下我的一点写作心得:第一,先把意思摆那里。从一百字到一千字到一万字,不过是“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事。第二,“不写”时也处于“写作”的状态。第三,反复修改。作家冯骥才就说:“我修改的遍数很多”。对照发表稿和原稿,更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

    然而,更多的还是“失意”。活在理想,又不得不活在当下。但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一辈子总要用心地去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这样的生活,虽然平淡,但绝不平庸。贾平凹在《好读书》中说:“好读书就得受穷,就别当官,必然没个好身体,甚至没有好人缘。但能识天地之大,有预料之先,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不卑不畏、不俗不谄。”做点研究又何尝不是如此?“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尔虞我不诈,我所思兮在语文。我是有对事而不是对人的兴趣。研究文本里的人,却不研究现实的人。做学问需要这种不计功利冥顽不化的傻气。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自己内心的真实的追求。我不是一个拥有什么荣誉,担任什么职务,在体制内获得多么成功的“语文名师”。熊芳芳老师说:“我们的心灵视线,也应该投向世界更高远的地方,对某些世俗的东西,应该保持一点高尚的轻蔑。”王君老师说:“一个人,如果靠智慧和诚实艰辛的劳动,都不能得到应该得到的,那可能就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社会的问题了。”参透了,就不觉得压抑了。借文字,我收获了很多懂我的人和真诚的心。

    李明哲讲座:我所思兮在语文:一个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未经省察的人生,并不值得过。”苏格拉底如是说。一个有“自我”的人,常想想我为这个世界做了点什么。我是那种自己就能燃烧的“自燃型”的人,我更注重的是精神生活,我认定研究本身就具有无与伦比的美。写作,就是自我修炼的道场。写作,就是让自己一次次开出花来,让灵魂散发出香味来。在完成每一篇论文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一次次开掘。一个人只有今生今世是不够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为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自认为,这些年还算没有愧对生命,没有辜负岁月。有什么能证明我活过?文章,“不朽之盛事”(曹丕语)。思想是永恒之光。一个人能量的大小,最坚实的印证就是他带给别人的积极影响。人只能活一次,这是常被人们遗忘的常识。还是做自己是生命的主人吧。当生命逝去,我的文字还活着,被作为文献资料供人研读,这样想想,也挺自豪的不是?

    山脚下的人看不到山顶上的风景。没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笃定,没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定,就不会领略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无限风光。古人云:十年磨一剑。板凳甘坐十年冷。面壁十年图破壁。任何人,若有恒久的兴趣,只要不抛弃、不放弃,精力集中在一个目标,哪怕智商一般,也肯定会有所成就的。爱因斯坦说过:“只要有一天你有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从此你的工作和生活就会有奇异的色彩。”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语文教学有多难,语文教学就有多美。过一种有意义的教育生活,阅读、思考、实践、写作,活着,真好!成长着,真好!今天,教育面临一个“再出发”的问题,我亦如是。五十岁,知天命之年,我人生的下半场才刚刚开始。不久前去世的杨绛先生,在《一百岁感言》中说过:“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我愿以此自勉。

    教育者做的是根的工程,花的事业。我愿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上更好的课,做更好的人。

    “韩军在线,

    语文教师的成长学院。”

    “韩军在线”是中国网络最早的BBS之一。更是中国最早的教育BBS之一,诞生于1999年。绝对是中国最早的语文教育BBS,没有之一。今天活跃在中国语文教育第一线的不少特级教师,当年都曾经是活跃在“韩军在线”的重要干将,可以说,“韩军在线”促进了这些年轻教师向特级教师的成长。“韩军在线”中间中断十年左右,今日起,在QQ群恢复。期待更多的21世纪青年教师,在“韩军在线”成长起来。

    李明哲讲座:我所思兮在语文:一个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李明哲讲座:我所思兮在语文:一个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lrq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