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曾国藩(88)
第十二章
湖湘人才之喤引 大清陶澍第一人(上)
运筹帷幄谋定案借力商人大功成
随着前任魏元煜的败北,陶澍上任即主张海运,将要遭遇的阻力,可想而知。
那些主张河运的官员,无论是站在私利角度,还是仅出于政见分歧,都不希望海运成功。不使阴招阻滞就不错了,更别想尔等出谋划策助力海运。甚至,相当一部分人,还专等陶澍失败而看其笑话。
陶澍对此根本无暇理会。他想的则是,如何成功实行海运。
经周密分析认为:成败的关键,决定于三个问题:一是怎么迅速出台一套关于海运的具体且可操作的思路?二是河运旧制里,怎么让既得利益者平稳过渡,又不致引起民变?三是如何迅速组织多方资源,搭建一个新的办事团队?
思路谋定即动。首先,是解决第一个问题。陶澍的办法是亲临一线调查,“必须亲身查验,始能得其确实”。
于是,他先去上海,到海关调查海上运费。一问方知,每石只需3钱6厘。而之前官员向皇帝汇报的,则说是每石7钱,高了近1倍。陶澍再去上海东南门外,调查商贩货运沙船之装载量:大沙船可装1500石、中沙船可装900石、小沙船可装500石。
接着,陶澍令幕僚将船户中有经验者、有威望之长者邀集起来,召开恳谈会,向其面对面请教海运事宜。
就在比次恳谈中,陶澍一行得到了他们想要的全部的第一手资料:从上海到天津,海运顺风只需10多天,逆风也不超过1个月,失事率不超过百分之一。
按照以往经验,海上航行只有十月、十一月、十二月,这三个月因气候、风向和海汛,不能运输。
陶澍与他们一边交谈,一边商量,共同画出了商船详细的路线图。
作为江苏省最高行政长官,俯身向农民、商人请教,这让他们格外兴奋,于航海经验知无不言,一股脑全倒给陶澍。陶澍则安排随行人员仔细做好记录,他也用心记下不少经验,这些都是在书本上不可能读得到的东西。
待将航行的细节问题逐一弄清楚之后,陶澍正式与商船老板协商雇船运米之事。
原本兴致勃勃的船老板们一下子神色黯然。依他们以往的经验,帮官府做事,也不是没经历过。他们最怕的就是:一是白干,二是刁难。
陶澍也早有预料,为解除他们的顾虑,当场向他们出示皇帝谕旨,明确自己是朝廷的全权委托之人。之后,再向他们发布了早已拟好的告示:
一、漕粮运价高于普通货物,运费现场发放,不经官员、办事员之手。
二、船户只需装八成漕米,二成可由商户自行决定捎带商货,政府免税。
三、省府派出水师全程护送,无须顾及海盗侵扰。
四、每船都由省府备好损耗米,无须担忧亏损折扣。
五、运粮船只需到天津港口,由朝廷官员收兑,随到随卸。
此五策,全部是从商人的角度考虑的政策,十分符合船户之心思。于是,他们看到这么好的条件,当场答应,并与陶澍签订口头协议。
与船商们谈好只是解决了基础的条件,而真正考验陶澍政治智慧的则是:如何如愿以偿的成功实行海运。陶澍想的是:要既不使河运的既得利益者感觉利益受损而平稳过渡,又不至于使阴招横阻海运,而致功败垂成。此事务须: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为稳妥计,陶澍抛出了“半海运、半河运”、“河海并运”的思路。
直到道光六年(1826年)五月,上年的漕运还有40多个船帮没有渡过黄河。令道光皇帝极为震怒,一气之下将负责漕运的各大官员,一个不落、通通打五十大板:原任两江总督、现居大学士的孙玉庭被贬为翰林编修、休致:漕运总督颜检连降两级,以三品衔休致;两江总督魏元煜、河道总督严阆降级留任。
“休致”,用今天的话说,叫辞职,或者说是劝退。
虽说有了道光皇帝大刀阔斧惩处要人,但陶澍还是觉得要平衡好各方利益,做到积极稳妥,不匆忙行事。他再次提出建议,将“河海并运”的前期筹备工作时间延缓,迟至下半年才开始运输。
大局谋定后,与此同时的,则是要迅速搭建得力办事团队。
他一到江苏,就分批接待地方官员,对所涉事项逐个摸底。一摸底方知,问题还真的是不少。
官事上,在江苏的68个州县中,有能力做事的官员却是寥寥无几。究其原因则是:这些官员,是有七成之多属“捐纳”而进。
虽是花钱买官,但买来的官也不全是庸官。造成官员普遍无能的根本,则出在清朝的官僚制度上:分官与吏。
官,负责大政方针;吏,则负责具体办事执行。官员不懂办事,而懂办事的吏,却掌握着实际权力;吏往往因工资太低,常借公务向民众“浮收”,也就是乱摊派、多收税。朝廷即使出台利民政策,也常常被他们念歪,常使民众处于无感状态,而不念其好。
为了杜绝官吏分裂、执行走样,陶澍便组织成立上海海运总局,由俞德渊出任经理。连黄冕、关天培都被邀请进来主事。并特别选出海运人员,每人都有明确分工,从而杜绝了河运班子之间推诿拖拉、营私舞弊之习气。
陶澍由于措置得当,“商情颇形踊跃”,很快雇得沙船一千余只,三不像船数十只,分两次可以运米160余万石。
道光六年(1826年)六月初五,陶澍发号起运。上千艘沙船行水如梭,开往天津。
八月初,前后不满两月,160多万石漕米分两次由上海起航,全部安全运抵天津。运粮之速,米质优良,多快好省,朝野震惊。
陶澍在《海运全案序》记载:本次共运漕米163万3千石,沿途损失800多石,不及全部运米的千分之一。正额则颗粒无损,自始至终不溺一人。本次海运速度是河运的几倍,节省银钱10多万两,米10多万石,省去向百姓征“浮收”一百多万两。
陶澍漕粮海运,成了中国历史上少见的成功改革。
此事之稳妥,在于他事前缜密、冷静。他有意处理好了前面的“三大问题”,极力促使官员内部矛盾趋于缓和。
正由于前面工作的铺垫扎实、细致、到位,当道光帝面对反对声浪时才不为所动,从而得到了道光帝少有的坚定支持。
做事深谋远虑、顺天应人,上通下畅,怎能不成?!
陶澍海运成功,也在于他敢于完全抛开河运旧有的官僚体系,另辟蹊径,借助一种新型简约的官僚体系,将新生的商人力量组织起来,政府通过购买他们的服务,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陶澍此次所为功成,震动朝野,也令道光帝大喜过望,兴奋之时将其誉为:“干国良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