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
“你能闭嘴吗?”丨为啥老师家的孩子心理发病率那么高?

“你能闭嘴吗?”丨为啥老师家的孩子心理发病率那么高?

作者: 重庆麓沁心理 | 来源:发表于2020-07-03 09:39 被阅读0次

    01

    “我感觉和老公相处越来越困难了。”

    我的好朋友楠结婚3年,最近她感觉和老公的距离越来越远,在沟通方面也越来越困难。

    有天她非常倒霉,先是在公司里因为工作出错被上司批评了一顿,本来心情就不好,结果下班的时候突然下雨,她走在大街上又摔了一跤,被很多人看见。

    回到家后,她把这些倒霉的事情告诉了老公,本来想得到他的安慰,结果他却讲起了道理:“工作出错了,下次多检查几次就好了。以后出门提前看好天气预报,不要穿太滑的鞋。”

    乍一听他说的这些话都非常有道理,但楠说:“他越有道理,我就越烦,最后我们俩就吵了起来,他还说我不讲道理。”

    在日常交流中,我们可能常常会面临这样的困境。一个人讲道理,一个人却在讲情绪,最后牛头不对马嘴,一拍两散。

    02

    为什么不能跟亲近的人讲道理?

    讲道理让人不开心的原因无外乎三种方式:1、命令式的要求,“如果你不XXX,就是XXX”;2、大道理,这类道理大家都知道,压根不需要你再重复;3、有建设性的道理却选择了不适合的时机说。

    第一种道理肯定不会讨人喜欢,这样讲道理,潜台词就是“你不懂,我懂,你听我说。”

    当一个人在教你应该怎么做,要做什么时,就已经投射了你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人。在这一刻,你受到了对方的攻击,或者说是误解,所以会下意识拒绝接受这样的道理。

    第二种道理,则更像是一些大而无用的人生鸡汤,听的人大多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觉得啰嗦无用。

    第三种道理,虽然是实质性的具体建议,可以帮到当事人,但在当事人表达情绪后,他正处于激烈的情绪里,是没有办法进行逻辑思考的。

    他想要得到的其实不是一个建议,而是情绪上的接纳和安慰,就算他明白你说得都对,也很难听进去。

    就像楠最后说,“其实那一刻我希望他什么都不用说,直接上前抱住我就好了”。

    真正让人和人的关系产生互动的,是情绪,而大道理往往会用僵硬的方式阻断理解和感受,所以跟亲近的人不能讲道理,没有感受的“正确道理”,会切断情感的链接。

    不仅让听的人感到厌烦,讲道理的人也满腹委屈。

    03

    为什么人越亲近越爱讲道理?

    楠的老公,曾经也很关注张楠的情绪。

    他们在一次朋友组的KTV局上认识,五音不全的楠像个小透明一样坐在角落自顾自吃东西喝饮料。切到五月天的一首歌时,朋友突然把话筒递给了她,调侃道:“快,你当年的成名曲,来露一手。”

    楠立即羞红了脸,当年正是这首歌,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一战成名,全校皆知。

    周围的人都在起哄,她迟疑着,非常尴尬。

    这时,一位男士抢过麦克风说:让你们感受一下什么是真正的成名曲。

    因为是女声,他唱得破音不断,惨不忍睹,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很快就翻篇了。

    她注意到他在唱的时候,调皮地向她眨了下眼,就那一瞬间,好感爆棚,后来这位男士成了她老公。

    都说目光是爱情的入场券,虽然他们之间没有任何言语,但爱情的种子就这样播下了。

    但随着他们的关系越来越亲近,讲道理这样的事情却越来越容易发生。

    心理学认为,越是与亲近的关系层次交往时,越是不需要“礼貌”来拉近关系或者维系感情,也因此我们更容易忽视对方的情绪,用所谓的“道理”来要求对方。

    换句话说,“讲道理”是最方便的解决之道,而共情才是最难的。

    但任何好的关系都需要经营和察觉,去察觉对方“自以为是的熟悉感”背后的情绪需求。

    “共情”有时根本不需要语言去建立,可能是一个拥抱,一个眼神,一个笑容,就足够了。

    04

    来自教师家庭的孩子心理病出现频率最高

    北京大学的徐凯文做过一个调查《为什么中国教师家庭孩子心理健康问题高发》,根据调查显示,来自教师家庭的孩子心理病出现频率极高。

    因为教师往往是一群喜欢讲道理的人,特别是小学老师,当孩子向他们表达“我想静静”的需求时,他们会认为孩子是在挑战他们作为父母和老师的权威,也就更看不到孩子希望得到尊重。

    卢梭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小S在录制综艺时,就上演了“给女儿讲道理”的一幕。

    当时,女儿艾莉打来电话,大意是看上了一件心仪的外套。没想到小S一接电话就是一通教训,她一边告诫女儿以后不要随便上网,“知不知道你看上的这个牌子非常有名,而且非常贵”,一边很不客气地说“你要搞清楚,你才十三岁,没必要穿那么贵的衣服”。

    作为旁观者的大S看不下去了,于是打断她的话,让艾莉拍一张照片给自己看,看过之后,非常捧场地说:“这个衣服很好看,而且可以穿很久”。

    但小S依然没有松口,坚持“超过一千块的不能买”。于是大S打圆场说,正好艾莉舞蹈比赛得了冠军,这件衣服就作为自己送她的礼物。

    几经周折,小S被说服了,发讯息告诉艾莉这个消息。结果她一边说,一边还不忘教育女儿“你还是要保持节俭”、“没有必要买那么贵的衣服”。

    虽然从头到尾,艾莉都没有出现,但我们不难想象这个13岁少女的心情。从最初的期待,到中间的失望,再到最后心愿得偿却不得不听母亲“长篇大论”的无奈。

    这一系列过程里,全是小S的各种大道理,却丝毫没有去体会和感受艾莉的情绪。无论对谁而言,最好的沟通方式都不是讲大道理,而是理解、支持与共情。

    所以要成为一个成功的父母,一定要谨记五个字:别讲大道理。

    教条式的道理谁都会讲,然而对孩子来说起不到任何作用,有时反而适得其反。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沟通,70%是情绪,30%是内容。” 良好的情绪流动和温暖的共情能量,往往比沟通的内容更加重要。

    共情的沟通,就是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体恤对方的感受,在情感的真切共鸣中,传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

    05

    讲道理和共情的区别

    虽然我们都明白了“共情”才是沟通最重要的内容,但要真正用好它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而且往往很多时候,我们分不清讲道理和共情的区别。

    朋友的孩子参加舞蹈比赛没有得到名次,坐在椅子上哭,于是朋友一个劲地安慰她,说:“没关系的,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次输了下次我们继续努力就好。”

    但孩子听完,反而哭得很厉害了。

    朋友继续耐心道:“宝贝不哭,不就是一场比赛嘛。”

    见孩子哭得完全没有要停止的意思,朋友感到纳闷:“比赛输了我又没有责怪她,反而一直站在她的角度和她共情,安慰她没关系,怎么还是没用呢?”

    因为朋友表达的其实还是“道理”,并非真正地明白了孩子的感受,和她进行共情。

    共情不是讲道理,“失败是成功之母”“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些都是大道理。共情应该是感同身受,人与人的相处,充沛的道理是最没趣味的部分。

    你要让对方感受到自己被看见了,他的失败和难受是可以被理解和被接纳的才行。当一个人被共情连接时,他的神经化学物质就会发生改变,平静的神经化学物质会取代压力激素,压力随之消散。

    所以在朋友的小孩面对舞蹈比赛失败时,共情的回答应该是“妈妈知道你很难过,但你不是一个人昂,没事儿没事儿,妈妈会陪着你。”

    先去共情对方的心情,让对方知道,无论是生气还是难过,你都会在,都会陪伴对方,或许原本非常难解决的事情,也会变得有力量去解决了。

    06

    亲近的人之间怎样沟通“道理”?

    第一种命令式的道理,不妨换成表达自己的愿望+请求。

    把“你怎么还不睡?”这种日常口头指责,换成自己的愿望,“我希望你可以早点睡,因为这样对你身体好,所以我们现在一起睡觉好不好?”

    愿望与要求不同,愿望不带有强制性,不要求对方一定接受,而当对方感到没有压迫感的时候,也就不会有敌意。在关系里,千万别抱着”赢“的心态谈感情。

    第二种大道理和第三种正确的道理,不妨用共情的方式去处理。

    当亲近的人陷入悲伤情绪时,比起说话的技巧,可能陪伴和拥抱更加有效。因为当人在被情绪填满脑袋时,再正确的道理也都苍白无力。

    正如《共情力》中所说:“当你对他人表现出共情时,他们的防范意识会下降,积极的能量会取而代之。这意味着你可以用更有创造性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如果亲近的人总是喜欢跟你讲道理呢?

    首先别急着生气,听听对方的想法,试着理解他的沟通方式。

    因为我们的语言和行为背后通常有相应的动力驱使,与其在言语上纠缠不休,不如听听彼此的想法,弄清对方的动机是什么。

    比如和父母相处,经常会被他们唠叨各种小事,“你怎么又不吃早饭?”“你怎么还不谈恋爱?”

    如果不加以理解,很容易就爆发家庭矛盾。我们首先要明白父母这么说的动机是什么,其实他们是出于关心和不安,又因为亲近的关系,语言上难免带着令人不舒服的“尖刻”。

    这就需要我们先要理解亲近的人的沟通方式,才能明白他表达背后的情感是什么。因为一些人并不习惯亲热地表达关切,他们也许会用故意生气的语气来表达关心。如果能听出这背后的情感,忽略细节,也就不会太苛责。

    07

    结语

    曾在网上看过一个提问:有什么道理是你长大之后才懂得的?

    获赞最高的一条评论写道:“小时候总以为有理走遍天下,后来才知道这个世界是从来不讲道理的。”

    卡耐基所说:“如果成功有诀窍的话,这个诀窍就在于洞悉他人的立场,并能够同时兼顾自己和他人的立场。”

    其实所有好的沟通技巧都基于理解本身,而不是对方出一招我们套用一个解决话术。让情感流动起来,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找到与世界愉快和谐相处的方式,才能收获内心的幸福与安宁。

    下次,在你想要讲道理之前,不如试着闭嘴。用心去感受对方,给他一个拥抱或者理解的眼光,我想那比任何的说话技巧都更有意义。

    本文作者:Donna

    该文章为重庆麓沁心理原创,未经授权,不可转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能闭嘴吗?”丨为啥老师家的孩子心理发病率那么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lvjq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