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人口的老年化,社会上的老年人越来越多,有关老年生活的问题就越来越值得我们去关注、去解决。作为一个未满二十周岁的年轻人,《最好的告别》让我暂时跳出年轻人的视角,第一次认真思考老年生活。

今年十九岁,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关注的一直是自身的成长,从没想过衰老的事情,一直觉得衰老离自己还好远好远。而在这本书中我知道了什么是衰老。作者葛文德说,“生命老化的故事就是身体器官走向衰竭的故事”,下颌骨和牙齿软化,血管、关节、心脏瓣膜变硬,心脏壁增厚,而其他部位的肌肉却变薄了,到80岁,我们会丢失25%~50%的肌肉;与此同时,功能性肺活量会降低,肠道运行速度会减缓,腺体会慢慢停止发挥作用,连脑也会萎缩。当作者询问老年病学家是否搞清楚了导致衰老的特定的、可复制的途径时,得到的回复是,“没有。我们就是一下子崩溃了”。
虽说人从一出生就开始走向死亡,可是看到这里我还是不由地心里一紧。每个人终将衰老,几十年后的我可能就是这样了,我突然就想到我的外公外婆,他们今年都七十多岁了,身体上到处都是褶皱,记性也不如前几年好,牙齿掉了一半,也时不时生病,我觉得我要多多陪伴他们。
作者为我们描述了他目前所了解到的美国人的老年生活。有老人院、疗养院、辅助生活、善终服务,应该比我们社会要完善得多。我们社会,大多数老人应该还是和子女住在一起,身体健康的甚是承担了对孙子孙女的照看与抚养的任务,部分人会选择去养老院,还有那么一小部分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依然需要工作与劳动。从小到大,我所处的环境,给我的感受就是老年生活并没有作者书中所说的那么悲哀与孤独。但我想,人到晚年,突如其来的孤独与空虚也肯定是存在的。
书中也讲到了一些人生哲理,对我来说受益匪浅。
“我们如何使用时间可能取决于我们觉得自己还有多少时间。”
“文化具有极大的惰性,所以它是文化。它之所以能发挥作用,是因为它持久。文化会把创新扼杀在摇篮中。”
“ 罗伊斯想弄明白:为什么仅仅存在,仅仅有住、有吃、安全地活着,对于我们是空洞而无意义的?我们还需要什么才会觉得生命有价值? 他认为,答案是:我们都追求一个超出我们自身的理由。”
“ 忠诚不一定带来幸福,甚至可能是痛苦的,但是,为了使生活能够忍受,我们都需要献身于超越我们自身的东西,否则,我们就只受欲望的引导,而欲望是转瞬即逝、变幻莫测、无法满足的。最终,它们带来的只是折磨。”
“ 如果我们看不见内在的光明,那可以试一试外在的光明。”
“ 对于人类来说,生命之所以有意义乃是因为那是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具有整体感,其弧度取决于那些有意义的时刻、那些发生了重要事情的时刻。”
“ 我们所要求的就是可以做我们自己人生故事的作者。故事总在改变。在生命历程中,我们会遭遇无法想象的困难。我们的关切和愿望可能会改变。但是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想要保持按照与自己个性和忠诚一致的方式,塑造自己生活的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