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无意中看到的书,是作者彼得·海斯勒在1996-1998年在涪陵教书的故事。与其说是故事,其实是作者在这两年间在涪陵生活的日记。
在书里读到以前重庆四川还是一体的时候,读到熟悉的棒棒军,读到以前熟悉的标语,读到三峡大坝,这是一个外国人对20年前中国的印象。
它从涪陵这一角窥视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那两年的变化。因为书中描绘的时间段和地点让我打开这本书。
我是重庆人,正好90后的尾巴,所以书中描绘的时间我是有记忆的,我的6岁,7岁,我在重庆,所以读起来就像是平行时空。
那时的我和那时的远处,而这个远处又是我可以想象的距离。
作者的文字很温暖,故事读起来很亲切,感觉在他的笔下对那时候的中国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平等接受,里面的评价和思考都是不带偏见的,很客观的记录了中国的改革对普通人的影响。
感觉作者是一位很喜欢中国的美国人。除了这本《江城》,还有比较出名的《寻路中国》。有喜欢这类纪实文学的朋友可以看看这本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