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一个偏远西部的一个小城(涪陵),现今靠着“乌江榨菜”、“白鹤梁”和作家彼得·海斯勒笔下的《江城》一书,才为人所知。
涪陵位于重庆市中部、三峡库区腹地,位于长江、乌江交汇处的江上明珠。作为曾经的巴国国都,可想“涪陵”的文化底蕴,是何等丰富。
但在这个熟悉的乡土里待得太久,反而失去了应有的洞察,只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无任何新鲜和好奇之处,也无需大声疾呼,一切都显得那么平常。
“涪陵”的文化底蕴,虽然丰富。但当我像别人提起涪陵时,我们的语言,却何其匮乏。
似乎“榨菜”、白鹤梁、江上明珠等大义词,就是对涪陵所有的诠释。
这也给外界人造成了,涪陵只有榨菜的传言,遍山遍野都是榨菜,涪陵人只靠种植榨菜生活以及带动经济发展。----- 本人亲生经历的(见过的大部分外乡人,都这样说过)。
在战国前期,巴国最为强盛,占有四川盆地的东部和南部大片地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国的物产包含了农牧渔猎、矿产林业、药物香料等,各种传承代代相传至今。
我希望有一天,当别人问起涪陵时,我们可以自信的说出那些源远流长,经久不息的美好“涪陵故事”。
作为一个古国传承者,我们有些东西不能忘,也不敢忘,这是一个传承者的基本素养。
看过一本书《江城》为长江师范学院李雪顺教授所译。讲的是一名美国有志青年在涪陵支教两年间的回忆录,这是一本涪陵人值得一读的经典。
以我对中国人的了解来看,他们宗教观念淡薄,对于非汉人的观点嗤之以鼻。在我所认识的涪陵人身上,一大优点就是他们对自己的文化有着极强的自豪感——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地方,人们对于自己的文化有着如此强烈的认同感。
-----《江城》 彼得·海斯勒 , 译:李雪顺
这本书使得我们可以回顾世纪之交偏远西部一个落后小城(涪陵)中折射出的国民性。无论经济如何发展,国人的精神世界却滞后了,这就是现状。
八十年代的涪陵 ➊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或许现今我们对涪陵的了解,还不如一个“外来观光者”来得透彻,这何其汗颜。这是一种失落的文化,一份我们应该拾起的责任。就好比我们知道马克思,却不识孔子一样。
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显示,涪陵区现有不可移动文物点1006处。其中,古遗址55处、古墓葬558处、古建筑190处、石窟寺及石刻112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89处、其他2处。
这些文物中包括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处(白鹤梁题刻)、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蔺市龙门桥、马武碑记桥、小田溪遗址、周煌墓、陈万宝庄园、李蔚如旧居、816工程遗址等)。
白鹤梁石壁➊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李蔚如旧居 ➊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陈万宝庄园 ➊ 图片来源于「网络」
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7处,市级历史文化名镇一处(青羊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一处(安镇村)、中国传统村落4处(大顺村、大田村、安镇村、凤阳村)。
涪陵区博物馆现有可移动馆藏文物9896件,其中一级文物5件、二级文物3件、三级文物279件。
涪陵区博物馆 ➊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2008年,涪陵榨菜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音乐类涪陵御锣、焦石民歌和传统技艺、涪州腌腊肉传统制作技艺、涪陵油醪糟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等7项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涪陵榨菜传统手工制作技艺➊ 图片来源于「网络」
涪州腌腊肉传统制作技艺 ➊ 图片来源于「泰升公司」
涪陵油醪糟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➊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外,还有43项被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命名了15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中10人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涪陵虽然是历史文化遗产富集区,但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却极为严峻。每年都有数项文化遗产消失或损坏,所以我们的责任重大、刻不容缓。
其实我们有话说,只是不知道怎么说............
为此泰升公司在这呼吁,广大涪陵人民积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让这些“美丽的涪陵故事”,在这个时代以至于下个时代,仍然能传承于五星红旗之下,让后辈知道我们也有故事。
希望这些“美丽的涪陵故事”不会因为我们而消失.........
终有一天,全世界都会知道,作为巴国古都的涪陵,除了闻名中外的榨菜和白鹤梁外,还有许许多多渊远流长、意义深远的巴国历史文化遗产。
无事时,总喜欢去江边走走,这大概就是江城人偏爱江城水吧!
当然这份文化,不属于你我,也不属于任何私有单位,他有自己的价值,有我们的故事,在这片星空下,它们也有向后辈述说的权利。
永远也不要忘了,自己从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