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洛阳听松
《洛阳名园记》之董氏西园与董氏东园

《洛阳名园记》之董氏西园与董氏东园

作者: 酆都御史 | 来源:发表于2019-03-21 22:53 被阅读1次

    《董氏西园》原文

    董氏西园,亭台花朩,不为行列区处,周旋景物,岁増月葺所成,自南门入,有堂相望者,三。稍西一堂,在大地(池)间。逾小桥有髙台一。又西一堂,竹环之中。有石,芙蓉,水自其花间涌出,开轩窓,四面甚敞,盛夏燠暑,不见畏日,清风忽来,留而不去。幽禽静鸣,各夸得意。此山林之景,而洛阳城中,遂得之于此。小路抵池,池南有堂,面髙亭堂,虽不宏大,而屈曲深邃游者,至此往往相失,岂前世所谓“迷楼者”类也。元祐中有留守,喜宴集于此。

    白话文:

    董氏西园的景观设计思路,以不显雕琢为原则。园子里的亭台花木分布自然随意,并故意营造出周遭景物像是经历过岁月的侵蚀而自然形成的样子。

    从南边的大门进去,首先就看到东西排列的三间大堂,其中两间距离不远,处于一个区域,最西边的那间位于一大片空地上(或在一个人工湖的中间),往西穿过一座小桥,有一处假山高台,再西边还有一间堂屋,周围竹林环绕。

    园中的湖水来自地下涌出的泉眼,泉眼周边有山石及荷叶遮蔽。推开西堂小轩窗,窗外甚为开阔,通风良好。此处非常适合消夏纳凉,酷暑烈日被遮挡,阵阵清风袭来,缭绕不去。在幽静的环境里,鸟儿和鸣叫的小虫好像也很自得惬意。

    能在繁华喧闹的洛阳城中,享受到如此真实的山林之乐,真是难得啊。

    沿小路到池塘边,池南有堂一间,对应池北高台上的亭子,互为风景。

    这个董氏西园虽然面积不大,但其间曲折深邃,游客往往走着走着就迷失其间,不知道方向和自己的位置了,传说中隋炀帝的迷楼是不是也这样的啊。

    这园子在元祐年间还有人看守打扫,洛阳人挺喜欢来这里野餐聚会。

    《董氏东园》原文

    董氏以财雄洛阳。元丰中,少县官钱粮,尽籍入田宅。城中二园,因芜坏不治。然其规模尚足称赏。东园北向入门,有栝可十围,实小如松实,而甘香过之。有堂可居。董氏盛时,载歌舞游之醉,不可归,则宿此数十日。南有败屋遗址。独流杯、寸碧二亭,尚完。西有大池,中为堂,榜之曰“含碧”。水四向喷泻池中,没而阴出之,故朝夕如飞瀑,而池不溢。洛人盛醉者,走登其堂,輙醒,故俗目曰“醒酒池”。

    白话文:

    董家在洛阳曾以家财雄厚著称。

    但在元丰年间,因拖欠政府税赋,官府把他家田地房舍尽数没收。

    这两个园子因此长期没有维修保养,有些破败,但其底子好,规模大,还是值得到此一游的。

    这个东园的入口朝北,进入大门,有一颗巨大的柏树,结的柏树籽像松子一样,吃起来比松子还香。

    院内有堂屋可以居住。董家昌盛时,经常在此设宴搞荷东家庭舞会,如果喝醉了也不用回家,住上十天八天也没有问题。

    园子南边一片残破的房屋遗迹,但有两个亭子保存较为完好,亭子的名字很有意境,一个名“流杯亭”,一个叫“寸碧亭”,流杯就是流觞,意思是可以在此玩曲水流觞的饮酒游戏,寸碧的意思是指远方的青山碧水,因透视关系,好像在眼前只有寸许大小。

    西边有一个很大的池塘,池塘中间建有“含碧堂”。水从四边泻进池中,再通过隐藏的管道流出,形成活水。水流早晚都像瀑布一样喷泻不止,而池水却保持平衡,绝不会溢出来。

    洛阳人在此游玩时若是酗酒喝醉了,只要能踉跄来到这个池塘中水榭凉快一会儿,酒就醒了,所以这池塘俗称“醒酒池”。

    司马光退休后在洛阳写《资治通鉴》,闲时便喜欢来这个园子里发呆。有诗为证:

    《又和董氏东园桧屏石床》·司马光

    密叶萧森翠幕纡,暂来犹恨不长居。

    脱冠解带坐终日,花落石床春自如。

    司马光似乎很喜欢来这园子,在大树树荫下一躺,摘掉帽子放松腰带,靠在石板上让身心放松一天,这感觉真好。

    董家家主董俨,字望之,河南洛阳人。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进士。董俨这个人不是好人,更不是好官。

    据《宋史》记载,他考中进士后,在开封政府衙门里短期培训政务工作,学习期满开始实习,先担任最高法院大理寺评事,挂名饶州通判,重点监察饶州地区官员,职称为著作佐郎。

    五年后,到中央办公厅任左拾遗、兼职中央档案馆修书,后转任中央秘书处右补阙。再后来“充淮南西路转运副使”,到淮西路挂职锻炼。

    转运使在宋代职权很大,相当于省发改委,粮食厅,国税局的长官,主管全省经济工作。

    实习期结束,终于熬出头了,外放任命为光州知州,但是他“狂躁务进,不乐外郡,上书乞还京师。太宗怒,降为秘书丞,削史馆职,徙知忠州”。就这样,职称被降级,调到更艰苦的重庆忠县去了。

    此后,董俨在中国多地为官,江苏连云港、泰州、扬州,福建泉州,湖南长沙湘潭,广州,湖南岳阳,江西南昌,湖北荆州都留下过这位贪官老爷的身影。

    景德年间,董俨终于回到首都开封。

    朝廷先令其与韩国华、张雍三人,将开封府衙里羁押的二百多囚犯尽快审理结清。处理完这些积压的旧案,被任命到吏部铨司衙门,负责官员考核,兼任工业部副部长。

    要说已是二品大员了,可他并不满足,此时他又觉得在地方做封疆大吏比做京官更有实惠可捞,还不容易御史们咬上,于是他盯上了位于“天府之国”的益州知州这个肥缺。

    此时黄观刚从西川转运使职位上退职返京,等待新的任命。他便委托他的亲家知杂御史王济,去求黄观在皇上面前推荐自己填这个缺,不久黄观被任命为陕西转运使。

    董俨认为黄观必定会在赴任前会去面圣,到时肯定会推荐自己,就自作聪明的赶在黄观之前跑到皇帝哪里去假正经。

    他对宋真宗说:“我这个人一向正直,所以得罪了一些小人,黄观便是其一,我怕他为了自己的利益,在皇上面前说我的坏话,可能会建议皇上把我调到偏远地区,请圣上一定要明鉴啊”。

    真宗对他的人品并不清楚,几天后,董俨的亲家王济向皇帝揭发了这件事:“董俨这个人很不靠谱,我跟黄观说不要理他,更不要推荐他,希望皇上也看清楚这个人”。

    但真宗是个厚道人,不想揭穿董俨,便任命他去青州任知州。

    董俨很不甘心,去见皇上说自己被权臣小人陷害了,真宗假装安慰了一番想把他打发走,哪知道他死赖着不走,还想让皇帝改变主意。

    皇上对他说:“你求人让黄观推荐你,这事情我已经知道了,怎么还说人家是小人”。

    董俨厚着脸皮说:“黄观和王济曾经说益州知州的位置只有我才能胜任……“

    皇上怒了:“既然你这么坚持,那咱们就把这事搞清楚!”

    宋真宗遂派使者去陕西质问黄观,黄观回复皇帝,把董俨托人让自己推荐他的事说的清清楚楚,还说董俨对自己一向不厚道,算计自己几次了,还告诉皇帝一件事情:董俨和黄观同在地方为官时,董俨明知黄观不会喝酒,还故意把黄观灌醉,又在第二天向上司打小报告说黄观工作中喝酒误事,违反八项规定。黄观因此被通报批评写检查。

    皇帝由此彻底看清董俨的恶劣人品,令枢密直学士与御史弹劾他,董俨没话说了。然后就被降级采用,踢去山南东道任节度行军司马,到地方武装部当幕僚去了。

    直到大中祥符初年,朝廷大赦,重新启用为郢州(湖北钟祥)知州,五十四岁时病死在任上。

    董俨这个人脸皮厚,善狡辩,操行差,所到之处,收纳贿赂,毫不收敛,大钱小钱都敢收,对下人还吝啬。

    恶劣到什么程度呢?

    在当地方官期间,花公款给衙门里的公差们制作很贵的衣服,并且规定必须上班时换上,下班后换下,晚上留在衙门里保管。然后他把自己低价定制的一批劣质服装替换掉,再把高档的卖掉。

    这还不算,在铨司衙门时,他指派下属出去给自己买东西,东西买来后人家跟他说明价钱时,他却不想付钱,就大发雷霆,把帮忙的人大骂一顿,真是卑鄙到了极点!

    他用贪污得来的财富,供自己奢侈的生活,买了很多姬妾,经常大吃大喝,纵情声色。在当朝的士大夫中名声极差,最终被所有人鄙夷,身败名裂。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与他往来密切的,也都是跟他一样的贪官。

    这些人经常晚上聚在一起纵情喝酒到深夜。京城百姓称他的狐朋狗友陈象舆为“陈三更”,董俨为“董半夜”,“三更半夜”这个成语就这么来的。


    观察者&微博:@酆都御史  |  头条号:心系宇宙天地宽

    【订阅“大好山水中人”, 开拓视野感知世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洛阳名园记》之董氏西园与董氏东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lzh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