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本次预习作业,没有细想自己的根本书籍是什么,只感觉看的书发生了变化,书籍越来越不是单纯的所爱,不是心灵鸡汤或激励类的书籍,而是结合自身生活工作需要的经典书籍,当前而言,把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作为自己的根本书籍。
没有加入新网师时,对苏霍姆林斯基并不了解,只偶尔在书中看到一些教育类句子写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断定是国外的一名教育家,其他就不再知道。第一学期选修李镇西老师的《教育写作》课程,反复听李老师提到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是他的书籍《给教师的建议》,除此之外,还有不少老师提到此书给他们的收获。还有开设专门的课程,对此书产生兴趣与憧憬,网购了此书。
庆幸自己网购此书,此书内容特别贴近一线的教育教学,不像有的教育书籍大理论多,可以直接联系到自身的教育教学,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范围也比较全面,比如,作为教师对本职工作的态度、师生关系、课堂存在的问题、对待学生存在的问题、老师该如何成长等,特别是关于学困生、思维注意力等都是直接针对孩子问题所在的。所遇到或想到的,在本书中都可以找到对应文章,并且可以给我以思考与启发,甚至于可以拿来用。也懂得为什么那么多人推崇此书,甚至于反复研读。最主要的是阅读起来不艰涩难懂,深入浅出,容易理解,但每个句子都给人以思考。也许这就是经典书籍之经久不衰的最主要原因吧。
虽然还没读完,但这本书对我已经有很大影响。
一、“后进生”方面
之前提到“后进生”就很头疼,甚至于不知所措,大多以课本为基础,让学生补习,做题等。看到第6和19条建议时,我才如梦初醒,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一味的补充课本知识是无效的,要重视这些孩子的阅读,让他们多阅读。如书中所说“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p21)在第19条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再次强调学生学习越困难,越要多阅读,不要靠补课。但普遍情况是,让学困生补课,特别是家长更是如此,不惜高价让孩子去辅导机构补课,希望这样提高成绩,其实大多是事与愿违,成效甚微。也最多家长感到对孩子已经尽力,无愧于心了。别说其他家长,作为教师的我来说,对于自己的孩子也偏离了方向,当孩子成绩不好时,也不自觉化时间陪着孩子辅导课,讲解、做题等,最后自己和孩子都疲惫不堪,但最终成绩也不见提高。看了这些建议,才明白问题所在,是孩子缺乏阅读,思维打不开,不够活跃,以至于思考不清晰,造成了学习困难。不管是对自己孩子还是学生,注重阅读,特别是“学困生”,从阅读开始。
二、“学习兴趣”方面
提高“学习兴趣”,似乎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尽管是老话题,对于学生来说,却是永不过时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学习没有兴趣,那么师生都会很辛苦,甚至于痛苦,反之,事半功倍。对于兴趣的重要性,不需要再多说,我们都懂。但理论上懂,具体该如何做有效果呢?这才是最根本的。《给教师的建议》第21条主题就是“兴趣的秘密何在”。作者首先提出几个问题“教师怎样才能把课上得有趣呢?是不是所有的课都能上得有趣呢?兴趣的源泉何在呢?”只这几个问题就扣紧了我看下去的兴趣,作为老师,谁不希望自己的课有趣。最初教学把课上得有趣停留在教学的表面技巧与方法,那只是表面现象罢了,不能深入学生内心,当然也不会持久,学生了解后很快又会恢复原状,无法激发孩子真正对课堂的兴趣。看了这条建议,再次令我顿悟,什么才是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激发。这章节中提到几条兴趣的源泉,感觉很是受用,简摘如下: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看过这章,结合自己的课堂,寻找兴趣的秘密,如何让自己的课堂也有兴趣。同时对于孩子的学习,不止是课堂上,也结合所教学科,深入思索研究如何让学生对课堂有兴趣,并且如何喜欢上自己所教学科,这也是紧接着第22条的主题内容。所以,《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让我越来越喜欢,它就是如此的贴近你的课堂,贴近你的心。
三、“发展儿童思维和智力”方面
提到思维和智力,这是学校教育的最尖锐点,也是老师和家长的关注点。特别是现在的市面上,很多辅导机构都打着“开发孩子智力,提高学生思维”的旗帜,引起家长的关注。特地认真看了这条建议,尽管内容较少,但我反复看了几遍,思索其中的语句,比如文中所说:如果你想教你的头脑迟钝的学生学会思考,那就请你把他们领到思维的源泉那儿去,那里会展示出现象的链条,一事物的结果成为另一事物的原因。再比如:只要点燃这种火花,儿童就想知道得更多,就想更深入地思考新的现象。对于这些,有点模糊,但我马上想到了阅读,源泉在哪里?——阅读,只有阅读,才可以开阔孩子的思维。和其他的章节又联系起来。
这方面做的还不够,理解还不够深入,在发展孩子思维与智力方面,从阅读、实践、运动等去进行训练。还需要再深入学习下去。
当然,《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还有更多方面的收获,对于此书,仅仅读一遍是不够的,停留在表面的读更不够,需要细细研读,或者说“啃读”,为了更深入的阅读,这学期学校读书社让推荐共读书,我马上推荐了这本书。不但让它成为我的根本书籍,也希望让更多的老师阅读,能从中受益。立足当下,是我的根本书籍,也许,将来《给教师的建议》,依然会陪伴我,成为我以后的“良师益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