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佛乐
“晨钟暮鼓”,“木鱼清磬”,这足以见佛教与乐器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佛教音乐,是指佛教寺院和信众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所用的音乐,用以阐明佛理,弘扬佛法。佛教认为,音乐有“供养”、“颂佛”作用,包括声乐和器乐。《法华经·方便品》中说:“歌呗颂佛德,乃至一音,皆已成佛道。”所以佛离不开音乐,而佛也赋予音乐一种独特的生命意义。佛教音乐庄严清净,蕴涵慈悲之情。经常听听佛乐,可以让人的心很快安静下来,做到心无杂念。
说到佛教音乐,不得不说一个人,那就是曹植。
佛教音乐从三国时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最初就是僧侣们有节奏的念诵佛经时的音乐。佛教在中国能够得到更好的传唱,曹植功不可没。因为佛乐刚从印度传入时在节奏上与汉语不能完美地相合。曹植在游鱼山时,灵感大发,依《太子瑞应本起经》,“撰文制音,传为后式”。曹植是音乐高手,也是文章高手,他将音乐的旋律与偈诗梵语的音韵和汉字的发音高低相配合,使得佛经在唱诵时天衣无缝,文与声浑然一体。所以曹植又被称为中国佛教音乐的创始人。
到后来又有支谦、僧辩、梁武帝等尝试用中国民间乐曲令创新声,改编佛曲,使得古印度的佛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走向繁荣昌盛的道路。在南北朝时期,佛教更是空前的发展与繁荣。“”“南朝四百八十寺”这句诗也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佛教的繁荣。到了隋唐时期,西域及其他国家的梵乐传入,与中国已经有的佛乐结合,推动了佛乐的又一次发展。
佛乐在唱诵时,也会使用各种乐器伴奏。《法华经》中说:“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如是从妙音,尽持以供养,或从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以成佛道。”
现在佛乐已经因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山西五台山佛教音乐和北京智化寺京音乐。
“南屏晚钟,随风飘送,它好像是敲呀敲进我心坎中。”试想一个傍晚,我们独自一人漫步山林。当悠扬的钟声从山中寺院传出来时,我们的心是不是也顿感安宁了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