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与友人饮酒聊魏晋,谈性正浓时,友人突然问道:
“那个华歆怎么样了?”
“为什么想问他呢?”
“因为想知道这个被刻在文学羞耻柱上的人后来混得怎么样啊!”
我不禁一时哑然,是的,那个在管宁割席故事里被嫌弃的华歆,后来怎么样了?
1
管宁与华歆,是本可以成为知己的。二人都好儒学,自年少时就一起苦读,所不同者在于,管宁对什么功名利禄是完全无感的,而华歆不是。于是,我们读到了二人一起锄地,结果挖到了一块金子,什么?金子?是的,就是金子,你没看错,我也没有说错,管宁是把金子当成了土疙瘩、碎石头一样,该怎么做还怎么做,而华歆则不然,他是真高兴,他把金子捡起来,看了看,估计是还想再看看,可是一看到好友脸上的神色,就赶紧把金子扔了。这件事后,管宁和华歆之间的裂痕就产生了。
第二件事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管宁割席一事,这个故事见于《世说新语》的《德兴篇》,管宁与华歆本同在一张席子上读书,结果有一天,一个冠冕之人坐着有围棚的车(当时的豪车)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看到伙伴的心又一次轻动于富贵,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好了,故事讲完了。从此二人在中国人心里也有了云泥之别,一个是云中白鹤,一个是池中土鸭。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2
在管宁华歆的故事里,我们还可以问这样的一个问题:华歆错了吗?他不过是因为没有如管宁那样视金子如草芥而已,至于后来他因担心被好友责备而将金子丢开,这就一定意味着他是个表里不一的人吗?为什么我们不能首先认为他是一个正常人,其次是一个会照顾到别人情绪的人呢?至于喜爱轩冕,热衷仕途,只能说是每个人所选的路径不一,正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并不应以此作为君子和小人的分水岭。
后来,华歆也听从内心和朝廷的召唤出仕了。在得知华歆将去京城高就后,很多朋友来给他践行,并且给了他很多馈赠,华歆不忍拂了朋友们的相赠之情,却也并不想让朋友们因此破费。所以他一边收下礼物,一边暗中命人将礼物做好标记。
待到要出发之时,对大家说,感谢诸位的相送及馈赠,不过自己单车远行,路远马乏,如果携带这些礼品上路,一定会有危险,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所以还望大家将礼物收回。然后他就命人将礼物一一分还于众人。
在待人接物上,华歆求的是一个周全,是对别人处境的感同身受。正因如此,他才不会为了全己之名,而故作姿态,摆出一副清廉自守,凛然不可犯的样子来,而是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以合乎情理的语言打动之,陈群评之曰:“若华公,可谓通而不泰,清而不介者矣”,确实如此。
后来,华歆在魏国已官至三公,却还是将每月禄米用来周济族人,以至于自己家里米无十斗之储;每次朝廷分发战利品,华歆就会将那些罚没为奴的女子择人嫁之,这才是一个更为真实的华歆。
列夫托尔斯泰说:“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从这一点来说,华歆后来的人生路,完全走得是一条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向上之路。
有一次,华歆王朗一起坐船逃难,有一人想搭他们的船一起避难,华歆立刻表示为难。王朗说:“幸好船还宽敞,怎么不行呢?”后来贼兵追上来了,王朗想要丢下搭船的人。华歆说:“最初我对带不带他表示犹豫,正是考虑到这个情况。既然已经接受了他的请求,怎么能够因为情况紧迫就把人家抛弃了呢?”于是继续带着那人一起逃跑,而这件事也如同管宁割席一般,成为世人据此评定华歆王朗的品行优劣的依据。
毋庸置疑,华歆在这里的表现确实优于王朗,但这也不应该作为我们一票否决王朗的依据,正如我们不应以割席之举就屏蔽了华歆的人生。
3
选择仕途本身没有错,几千年前孔门高徒子夏就说过:“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华歆与管宁的不同,根本在于两个人的追求不同。一个热爱明月,一个喜欢清风,一个爱吃芋儿鸡,一个爱吃麻辣烫。我们既不能根据华歆最开始捡了金子就把他当成一个贪财之人,也不能因为他后来对待金钱的态度就认为他是一个视金钱如粪土的人。
人是会成长的。少时家贫,看到黄金能不动心者恐无几人,而华歆就是众生中的一员,只不过他遇到了一个被钱穆成为“三国第一人”的管宁,对方的不动声色使得他的底色被定性为黑色,最终成为了后人眼中小丑一般的存在。
4.
管宁至死都没有出仕,但是他以他的方式影响并改变着当时的世风。他因避乱去了辽东,在那边他没有选择居住在市中心,而是搬到了一处人烟稀少的地方。在这里,管宁身体力行,种地开荒,在解决了吃住问题后,开始讲授《诗经》《书经》诸课,教大家祭礼、仪表、礼让等等,大受此间民众欢迎,一时间君子之风,流泽百里。
同时,为了解决当地人因到井边汲水而容易闹矛盾的问题,管宁每天清晨都把水灌满,放置于井边。久之,管宁每天清晨不辞辛苦汲水之事为大家所知,众人皆面有愧色,再也不轻起纷争。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管宁就是这样,以身教与言教慢慢改变了当地的风气,最后竟使得辽东这样的化外之地成为了当时的礼仪之乡。
5
可以说,华歆也好,管宁也好,都是君子。只不过二人志向迥异,所好不同。按理说,华歆是被管宁绝交的,心里也不会太好受。可是,当曹丕要下表征召人才时,他第一时间表奏了管宁。后来,华歆还想将自己的官职赠予管宁,认为不应让管宁这样的人才遗落于朝野之外。这种襟怀确非常人所能及。虽然最后,管宁还是拒绝了少时好友的相邀,但华歆也没有再勉为其难。
嵇康对此有过这样的评价:近诸葛孔明不迫元直(徐庶)以入蜀,华子鱼不强幼安(管宁)以卿相,此可谓能相终始,真相知者也。”
我们总认为,相知就意味着不遗余力,宁过之而勿不及。其实,尽我之心,成人之美,又何尝不是另一种相知呢?
故事的最后,华歆成为了一名清正自守为国尽忠的高官,他不再羡慕那些华盖高冕,他用自己的学识能力成全了自个儿。管宁则成为了那个时代“行为世表,学任人师“清俭贞正的典范,他亦用清贫自守与古圣经典成全了自己的志向。
6
刘勰说:“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那些流传至今的成语里,有太多尘封的往事不为我们所知,我们喜欢成语,因为成语里的人物都很脸谱化,而这种脸谱化的认知才更容易被我们消化。殊不知,以后被藏在成语里的只能是我们,因为我们,没有了“我”,只剩下了“们”。
相同的是终点,不同的是道路,感谢两位古人的分道扬镳,让后人看到了人生的多种可能。
今晚这杯酒,敬管宁和华歆,这对最应该遥望明月,为彼此人生浮一大白的至诚君子!
欢迎关注夕楼读文:读古今好文,做性情中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