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们受过的那些教育亲子教育
李永乐“大战”郭威,知识快餐究竟是“香饽饽”,还是“毒鸡腿”?

李永乐“大战”郭威,知识快餐究竟是“香饽饽”,还是“毒鸡腿”?

作者: 我是王休休 | 来源:发表于2020-05-18 22:03 被阅读0次

    近期网络上一场教育界的“Battle”,吸引了无数网友的目光。这场“Battle”的主角,就是大名鼎鼎的科普自媒体人李永乐老师,以及复旦大学物理系博士郭威老师。而这场Battle的起因,是郭威老师近期上传的一则视频。

    视频中郭威老师指出,李永乐老师关于水星近日点进动的讲解有诸多错误。而其中最具Diss意味的是郭威老师对李永乐老师做出的一些评价:“这个李永乐就是不懂装懂,不学无术,投机取巧”,“要是跟着他这样的话就完蛋了”,“李永乐这个人可能有问题”,“物理没入门”。

    视频一经发出,立刻火爆全网。在沉寂了三天之后,李永乐老师也终于给出了回复:“学术讨论可以,人身攻击不行”。从这样的回复当中我们不难看出,李永乐老师侧面已经承认了自己的讲解有误,但对于郭威老师“乱扣帽子”的行为,李永乐老师非常不认可。

    知识快餐是怎么“烹饪”出来的?

    提到李永乐老师,人们往往会想起另外一位科普自媒体人,罗振宇老师。两人给大家的印象都是知识丰富,学富五车。与李永乐老师的情况相同,罗振宇老师也遭受过类似的质疑。与之一同遭到批评的,就是“知识快餐”的科普形式。

    知识快餐,就是通过几分钟的分享,为大众生动快速地讲解一些高深的知识。就像日常生活中的快餐好吃便捷却不大健康一样,知识快餐也有着它的缺点:知识点笼统、不严谨,关键信息不明确等等。要探讨造成这些缺点的原因,我们就要先了解一下,知识快餐是怎样被“烹饪”出来的。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诸如李永乐老师和罗振宇老师这样的科普自媒体人,他们的知识储备量确实要比常人更加丰富。但是远远不足以支撑起“几天一更”的作品更新频率。对于很多非本专业的知识领域,他们的认知,也都是处在非常浅的层次——只是比普通大众稍微多一些。那要如何才能产出科普作品呢,这就离不开“团队”。

    每一个科普自媒体人,背后都有着强大的团队支持。他们的任务就是,针对热点话题中涉及到的科学知识,进行信息的搜集和归纳。比如前段时间最大的话题热点,莫过于新冠肺炎。那团队的任务就是查询科学文献,了解病毒的感染机理,传播途径,以及历史上重大病毒传播事件等等。拿到这些素材之后,还要对它们进行“加工提炼”。怎么样把枯燥乏味的知识点讲得有趣?怎样把复杂的知识点讲得生动浅显?怎样把大篇幅的知识点压缩成几分钟?这都是团队要做的工作。

    那团队是由各个领域的牛人组成的吗?当然不是,也许他们是某个领域的专业人员,也许他们也只是一些科普爱好者。所以,这样“散装”出来的知识难免会有纰漏。尤其在郭威老师这样的权威人士看来,更是“惨不忍睹”。

    知识快餐,吃还是不吃?

    有着这样缺点的知识快餐,我们普通网民到底要不要吃呢?我认为还是要吃。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看过郭威老师的质疑视频,那你现在能说出李永乐老师的视频当中都有哪些错误吗?听了郭威老师的讲解,你现在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了吗?显然都不是。科普与科学研究有着很大的区别。就像提到圆周率,我们大家都知道是3.14。但是这样的精度显然是不足以运用到科学研究当中的。

    当大家打开视频开始听李永乐老师讲解的时候。都是带着对知识的好奇而来。并没有人指望着拿这些知识作为科研的引用。而李永乐老师的视频,也恰好做到了这一点。

    我们需要知识快餐这种媒体形式,它能随时帮我们“充电”,为我们的生活增加一些调剂。同时我们也需要郭威老师这样的专业人士,及时帮我们指出知识快餐中的漏洞,促进我们学习。

    希望烹饪知识快餐的“厨师们”,都能多一分严谨;而提出质疑的专业人士,也能多一分尊重。在这样严谨和谐的科普氛围中,我们广大网民才能吃得“真香”呀。

    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书香的陪伴。一本好的书籍,往往凝结着一个大师一生的思考与感悟。而世界名著,往往就是这样的“好书”。关注公众号“我是王休休”并在公众号页面回复“礼包”,送您一份王休休精心挑选的最适合儿童阅读的148本世界名著大合集。让孩子接受文明的洗礼,从读好书开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李永乐“大战”郭威,知识快餐究竟是“香饽饽”,还是“毒鸡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mcmo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