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的猫训练营》第二天主题是秋叶大叔关于读书的分享:读了500本书,为何为还是一团浆糊。表示跟着分享的结束,自己还处于懵的状态,直接给大叔的才学、智慧和坦率跪了。然后课下爬起来再反复听语音,每条3遍、5遍的听、写、想。且不说自己还在信息爆炸环境下为追求进步和读书数量而焦虑的坑里,曾经阅读过的书、学习到的知识也只是脑袋里的渣渣,因为太多、太散、太乱而一点都用不起来,然后能力又跟不上思想,于是反复焦虑、停滞不前。
读了那么多书,咋没见能力提升?
方法不对是很大原因,大叔讲述了三种实用型技能的读书方法。
1.首先是构建读书框架:
我自己就是个例子,范范地阅读,导师推荐这本书就去买这本书读,看到伙伴读那本书也跟着去读那本书,压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读,读完有什么收获以及今后有什么用,更不用说读书框架了。为什么会这样?用玩游戏的思想来解释是因为没有设计阅读路线,也就是不知道读完这本下面读什么,读了这个要做什么积累,没有做及时反馈,自己和他人都不知道,以及缺乏合理挑战,所以出现了读着读着就断掉的情况。
听完大叔的讲解才知道,书,不是拿过来就读的,在读书之前做什么?画能力地图!
1.1 什么是能力地图?**
都知道木桶原理(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短板)却不知道木桶同样可以用来解释能力地图(见下图):
木桶-能力地图.jpg木桶里之所以能找到水,首先因为有个桶,很多人就是没这个桶。学到的专业知识可以理解为到市场赚钱的底板,只有底板是舀不倒水的,要有围板(观察力、时间管理、项目管理、演讲、写作、办公技能等)。但只有专业能力,没有软能力跟专业能力匹配,就不能把桶拼起来,但软能力也就是围板不能自动把底板拼起来,这就需要作为筐绳的软素质--高度个人自律和极度个人拼劲。
学习任何技能都要做一个分解,分为专业知识、专业里需要怎样的软能力和软素质,这样就像玩游戏一样知道要打到哪一关了。
举例写作的能力地图:
1.2 能力地图对读书有什么价值?
首先是提供了阅读框架,画一画能力地图就知道了要读哪些内容。有了阅读框架就像游戏里有了路线图一样,读过的没读过的可以做不同的标示,能力地图就起到了进度指南的作用,让自己清楚的知道学习某项技能到了怎样的进度了。
最后说明能力地图对每个人的作用是因人而异的,因为每个人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基础、专业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要盲目看别人的能力地图是怎样画的就学习和攀比。
2.其次要从碎片到主题阅读
2.1主题阅读
能力地图搞出来后就可以进行阅读了?读书多不等于会读书,阅读前进行结构化思考,方向确定以后就进行主题阅读。大叔举了很形象的例子,如下两个地图:
地图.jpg两个上海地图:从点到中山公园怎么走?
地图1,看起来是乱的,不知道往哪走,读书上表现为多、全、厉害,但是散的,不能告诉你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要怎么走。
地图2地铁线,只要有坐地铁的经历,就知道从所在点到中山公园怎么走,哪条路近等等,很容易从a点到b点。如何用在解决问题上呢?
一条地铁好比一种技能,一种技能进行结构化以后像在脑子里修了地铁线,可以帮助解决一类问题。多种技能就构成地铁网,有了这个网,相当于把地铁线路修全了,可以去城市多数地方,遇到问题用大脑判断一下,结合常规能力判断来解决问题。有能力地图和主题阅读(串知识地铁线)就可以在市场上游刃有余了,少一条线怕什么,大不了以后再去修。
什么叫主题阅读和修地铁线路?
例如:很多人搞微信公众号,如下图可以试着构建一个知识框架:
微信公众号要入门,所谓的知识框架,也就是找一本好书,把标题变成问号,把问号串起来就变成框架了,那么框架是如何来的?直接看书搭框架会快,也可以用搜索式的学习来搭,比如在微信里:输入关键词(eg 微信运营)也就搜到网文。网文的好处是普及概念,入门以后发现话题感兴趣就可以去谷歌查详细信息,在豆瓣上找到专业的书,目录是很好的知识框架,结合自己的理解去调整,带着问题框架到知乎、微信再去搜索,就不要进行一本一本的去看书,顺着框架一个个问题去扫,比如什么叫订阅号,搜出来的答案写上去,再拼起来,解决了问题就叉掉,这样就高效很多,因为掌握一个知识框架就可以快速复制。
第一个知识框架往往来自书的目录。一本书不叫主题阅读,但是拿到一本通俗易懂的书,从书的目录搭框架,但一本书大框架是不够成为某领域相对专业的人,大叔又分享了打造入门书单的三步法,比如要学ppt,用关键词(ppt、设计、逻辑、思考)+书单来搜索书籍,精选靠前的书单,也可以搜索网店的热销爆款,还可以搜大咖推荐的,找出来以后列出清单就可以了。找出后得到书单帮助自己构建某个知识点的能力体系,看完以后问题可能就解决了。大叔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在7天写了百度搜索的书而且卖的非常好。
2.2 主题阅读的好处
全局视野:搭起框架后进行的主题阅读,就把某一领域的几十本书都进行阅读,后面越看越快,因为会发现有80%的重复部分,但重要的是把差异地方提取出来,整合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秋叶大叔说到自己学习ppt、运营新媒体都是采用这样的套路。把领域内的能看到的书、文章、博客、帖子、书评,会发现自己非常了解这一领域,会有全局视野的收获。
快速强化:痛苦的读书经历,就是难以理解的书很难读下去,但是买了某领域的书,把每一本都翻一遍都会翻到几十遍,相当于把某些知识点过了几十遍。很多人都没把知识进行强化记忆,反而不断学习新的东西,生怕成长的脚步慢了、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但能学会一项技能的人是不容易被抛弃的,熟能生巧也是这么个道理。
融会贯通:很多人都呈现浮躁的状态,让看一本书却看不下去,就喜欢看新书,不知道一门手艺要不断地打磨,一本书也需要进行揣摩,不要光去要干货。把一个领域地东西反复看看,不断用新的素材和新的资料、论文进行刺激,很可能有一天就融会贯通了。秋叶大叔在学知识管理时就获得融会贯通,因为他就是反复看知识管理的内容,个人、企业、专家系统等知识管理都看,虽然不懂,但过了两年发现什么叫信息、知识、流程、规范、版本等都懂了。
总结:
大叔提醒我们要抛弃个妄想:不要想通过微信、微博、得到等网络阅读来系统学习,必需通过主题阅读来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再来搞碎片阅读,要不然永远都是个渣(大脑里的信息是散渣),学了很多没有进展说明没有目的和体系性,没学到位。
找个主题阅读的书单,去读,不断完善主题阅读基础上的知识结构树,慢不是问题,先慢后快,慢三年快一辈子。
3.输出
最好的学习就是主动教,但爱分享不等于懂分享,书评、读后感都没有跳出小学生的水平,要从复制到批判思考。大叔介绍三种学习的输出方式:
摘录:金句脑图(有感悟的摘录进行书写,比较简单,初级阶段,没有本质的提高,价值在于帮助消化理解书中的内容)
心得:书评博文(联系实际和社会、其他书的说法,把观点进行融会贯通)
实践:研讨模仿(比如秋叶老师教ppt,跟着模仿、研讨去做就会了)
读书要想有效果还需要会三种方法:
最需要的学习方式:行动阅读
相信此理论就找个小点练习,要不然读过的书很快就忘记了,除非有行动进行强化、加深记忆的印象。
最厉害的学习方式:分享阅读
把学到的东西主动和别人讲,告诉别人自己通过这本书学习到什么、得到什么启发、如何应用、收获了什么。最好的学习是把自己变成老师去教别人,别人说这个是什么转化为为什么这么说。
最提倡的学习方式:批判阅读
觉得书中有道理,觉得不对可以提出来进行交流,也可以批评,涉及到思想、价值观等要有批判性思维
总结:
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选方向、定框架、读硬书、日精进、做输出.
不是强调读几百本书,读一两本不见得比读上百本的差,选方向(从能力地图来,起初从简单通俗的开始)读哪方面的、定出框架往里面套知识(不断完善),从中找出一本比较难的书,一章章读,下硬功夫给拿下来,框架读完了反复巩固(可以把框架内同类的几十本书都读掉),慢慢变成自己内化的东西再在生活进行使用,这个框架能不能解释此问题等等。这个循环做下来对自己的提高不仅在阅读效率上,能力也会提升很快。
虽然大叔说不要叫他大神,但大神就是大神,1小时的课程直击痛点,有趣又有料。对我最大的帮助就是收获了能力地图和构建知识框架以及如何进行主题阅读,这让我对参与“同侪挑战200本书”的活动有了新的定义:参与活动是要敦促自己进行广泛阅读,因为处于阅读的初级阶段,没有大量的阅读就别提系统性了,这个收获来自永澄老师的文章《关于阅读,这个技巧从来没有人给你说过》和猫老师的分享。但此活动的参与与主题阅读并不矛盾,因为我有选定的方向去发挥主力,在活动中发挥同侪力量,有利于促进和交流彼此的阅读,从零开始学习阅读,初级目标是要改变一团浆糊的状态!
附3次作业图片:
作业1
作业1.jpg
作业2&3
作业2&3.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