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家长会,老师总会安慰一些家长:“孩子挺聪明,就是不好好学。”每次孩子成绩不好,家长也总会解释:“孩子挺聪明,就是不好好学。”
其实,当老师这样说的时候,是不是在提醒家长要特别当心了,老师可能是找不到孩子的其它优点可以表扬?
聪明不是孩子成绩好的关键因素,学习态度、学习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这句不痛不痒的话是毒药
“这孩子特聪明就是学习不用心,他要是认真起来学习成绩肯定好!”
有没有说过这句话?没说过,至少也听过。
与之抗衡的经典神句还有不少:“他不是不会做,就是粗心、马虎。”“都会,但是就是考不出来。”“我特美就是管不住嘴,我瘦了肯定是范冰冰第二。”……
情人眼里出西施,家长眼里出学霸。每逢期末尤其是考试结束后,这些话的出现频率之高,恐怕超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句不痛不痒的话是毒药,不知道毁了多少孩子,满足了多少家长。你跟谁家孩子有仇,你可以跟他这么说。在知乎上,有太多人因为这句话志大才疏,人生潦倒而艰难。
“我就是被这句从小说到大,还自我感觉良好的傻X!千万不要给孩子灌输这种思想啊!”
“我妹妹就是典型的例子。爸妈天天都这么说,导致她现在逢人便说:‘我就是不想学习,不然肯定比我姐厉害,我姐那么笨都考上大学了’。天知道考大学根本不是靠聪明,如果我父母不这么说,也许她也不会自我感觉这么良好。”
“我弟就是我爸妈眼中聪明但是不学的,我就是不聪明但是傻学的。现在我弟的薪水恰好等于我每月上缴的个人所得税。”
2
我怕努力了却没有想要的效果
这句话为何这么毒?
它会给孩子一种错误的认识:聪明比勤奋高级,智商比努力牛X,聪明是重要的优点,而不用心是次要的缺点。潜移默化之下,孩子很容易轻视勤奋的力量。哪怕原本有这种能力,也会忽略这种能力的价值。
它会给孩子无路可退的感觉:如果努力学习成绩还是上不去,那么就会被家长和老师视为不聪明;为了维持聪明的形象,孩子就无法全力以赴。孩子失败的退路被堵死了。
长期被评价为“学习不用心,认真起来学习成绩肯定好”的孩子,很容易滋长“表演型人格”,需要活在别人的夸奖中,从来不肯也做不到全力以赴。他们的成绩通常不坏,但不可能名列前茅,即便如此,他们却看不起那些日夜苦读的学生。
他们的心态是:我还没有尽全力,尽了全力就可以把他们甩得远远的。事实的真相却是:他们永远也尽不了全力,他们需要维持自己“学习不用心但依然成绩不赖”的现状。更重要的是:他们担心万一尽了全力,却并没有成为顶尖选手,他们受不了这种打击。
某国文化广播公司去年出了一个周年独幕剧,一位恐惧高考的女生有三句台词是这样的:
一位网友回忆道:“回想曾经的我,年少青春,些许自卑,唯一能够安慰的便是长辈的夸奖:这孩子聪明。但是后来发现,自己即便努力学习也比不上某些贪玩的孩子,那一刻才明白,原来我并不是那么聪明。那该怎么办呢?更聪明我是办不到了,为了这小小的可笑的骄傲,只能偷懒。你看,我只是懒,并不是我不聪明。”
无独有偶,另一位网友说,读高三时,班主任对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现在再不认真学习,真的就可惜了你聪明的脑瓜。“我一直以这句话为傲,殊不知这句话简直是毒药,让我沉溺在表现我的聪明中,而不敢真正努力。我怕努力了却没有想要的效果,我也怕自己没有别人想象中的那样聪明。”
直到长大后,吞下了种种失败的苦果,那些“聪明而不不用心”的孩子才真正发现,持之以恒的努力是世间最大的智慧。
3
套路玩得深,怕的是家长把这当真
为什么家长和老师喜欢给孩子注射这剂毒药?
一位老师坦言:“之所以说这句话,是因为它是安慰家长的不二选择,夸你家遗传好、聪明,实则是满满的无奈,甚至有时是一种嘲讽。套路玩的深,怕的是家长把这个当真。”
家长在说这话时感情则是复杂的。有期许,有无奈,有自我安慰,甚至夹杂着自豪和骄傲。言外之意是:我孩子聪明,只是贪玩,等我孩子好好学习了,肯定比你孩子学习好。
无论如何,它暴露了家长教育孩子的失职——你家孩子是聪明,但是谁把一个聪明孩子的学习兴趣抹杀的一干二净?是谁把一个聪明孩子的学习态度搞得不端不正?
一个聪明的孩子没学好,相当程度上是家长的问题。因为孩子都有惰性,需要引导和监督,而家长没有尽到责任。这样评价自己孩子的家长,根本没有花心思了解孩子的内心状况,对如何帮助孩子学习也不甚了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学习不用心之果,一定有家长教育不称职之因。正如一位老师所吐槽的:
该陪孩子做作业的时候,你们在麻将桌上大杀四方!
该培养孩子独立学习能力的时候,你们在街上顾盼生姿!
该关注孩子心理变化的时候,你们在酒场上吆五喝六!
然后,孩子开始不学习了,开始逃课了,开始厌学了。你们就突然觉得,咱家的乖宝宝怎么了?然后,你们就认为,一定是宝宝暂时不想学了,只要他想学了,那么聪明的宝宝一定能学好!
对于这种家长,我的态度就是:呵呵。
聪明的的确确是上帝给的礼物,但是,后天不去开发根本就是个华丽丽的摆设,还是束之高阁的那种。
4
宁愿自己孩子傻
按照现在的生育情况和营养水平,一个班50个小孩至少40个是聪明的,因此单单聪明毫无竞争力可言。
令人感慨的是,现在很多学生都以不努力但成绩好为骄傲,并以此为资本嘲笑努力的学生,不知道这是怎样的一种风气。
“这孩子特聪明就是学习不用心,他要是认真起来学习成绩肯定好”适合那些自卑的孩子,对于那种有些傲慢的儿童,这种话绝对是一种纵容。对于后者,一定要教会他努力有多么重要,用心有多么重要,养成认真的习惯有多么重要,养成优秀的习惯有多么重要。聪明是不需要鼓励的,而用心才是需要鼓励的习惯和难能可贵的优点。
在老师眼里,成绩好的从来都是踏实好学,成绩差的从来都是很聪明不爱学习。高中时,有一次去办公室交作业,听到两个老师的对话:
甲老师:那个××还蛮聪明,就是不愿意搞学习。
乙老师:那就是蠢!只有蠢的人才不懂得去努力!
这个时代不缺聪明的人,用心的人却不多。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很聪明,却没有意识到有时候专注、认真这些品质,才是把事情做好的决定性因素。
对于聪明而不努力的孩子,家长应该教他们读懂这10句话:
1.如果在勤奋和聪明之间选一个的话,我宁愿你傻。
2.如果你不是天赋异禀,那么勤奋就是你最能依赖的能力,是我们平凡人与天才抗衡的唯一武器。
3.世间任何事都可能骗人,但唯有汗水不会骗人。
4.聪明永远不是你的武器,努力才是你最可靠的朋友。
5.智商决定下限,努力决定上限。
6.以多数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7.用勤奋来掩盖自己的聪明。
8.大智近乎若愚。无勤勉,不聪明。
9.这世上最聪明的人是只知道努力的人。
10.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
5
你不努力,孩子为什么要努力
培养孩子勤奋的习惯,关键在于:趁早。
勤奋是极难培养、极易丢失的能力,需要时时刻刻与人类与生俱来的惰性作斗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如果任由惰性日复一日地滋长,那么在这场交锋中,勤奋很有可能落败。
很多“聪明而不用心”的孩子后来发现,努力原来是一件那么困难的事。
“我从来都没办法专注做一件事很久。直到现在我还没能维持努力的状态,经常偷懒睡懒觉。我开始由衷地敬佩那些一直努力从不放弃的人,我才懂得其实努力也是一种天赋。”
“我觉得自己只要努力就会取得成绩,但是我从来就没有努力过,因为我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努力,根本就不知道努力到底是什么东西。”
“很多人夸我聪明,但是没有人告诉我努力是什么。而当开始有人告诉我需要努力的时候,不好意思,我是真的不知道怎么努力。”
家长光说没用,还需用自身行动去帮助孩子。一句“用心”其实包含了很多的细节、细心、耐心、坚持不懈、抵制诱惑、克服困难,需要一条一条的做好。家长需要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家长光说没用,还需用自身行动去感染孩子。很多家长也从来就没有努力过,他们也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努力。身教胜于言传,家长需要示范。如果家长自己不努力,将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如果我们这一代还不幡然醒悟,下一代也会如此。
作家严歌苓从国外回来,能够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有人把这归结为聪明。她却说:“聪明是最靠不住的东西。”在她看来,一个人最优越的素质是顽强和坚韧。只有顽强和坚韧才能如数报偿你所付出的一切:时间,精力,辛苦而枯索的整整一段青春。
误区一:孩子“挺聪明”,只需课上多留意,课下勤练习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天质聪颖但不求甚解”似乎成为了家长的宽心丸。
似乎成绩下降不碍事,好在孩子“挺聪明”,只要课上稍加留意,课下多加练习就能轻松赶上。实际上,当“就是不好好学”出现时,家长就应该警惕,您的孩子可能已经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不要幻想“只要孩子聪明,随便看看书,成绩就能上升”。
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这些“聪明”的学生普遍存在一些“致命”的弱点:注意力不集中,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学习的耐力不够,连续学习的时间短;总想取巧而不肯做扎实的基础训练;学习主动性差,钻研精神不够专心致志地工作学习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必要条件之一。
有些孩子反应很快,自认为很聪明,上课时一听就懂,以为内容很简单,便不再专心听讲,而当老师讲到关键的地方时,他思想抛锚了,没有听到。老师不可能每次都为这些学生去重复一遍,时间一久,他就发现听不懂了,但此时为时已晚。
误区二:“不好好学”是因为孩子态度不端正,多批评教育就能多收获。
不管学习成绩好坏,您应该相信,没有一个孩子不在乎自己的分数。孩子偏科严重、“不好好学”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根本没有学进去,不能被学习的内容所吸引,因而缺少主动学习的兴趣。遇到此类问题,不能一味批评教育,而应该引导孩子重拾对学习的兴趣。
其实,家长都已经认识到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很重要,但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孩子的兴趣很多都是来源于自己的好奇心。对于孩子的好奇心,家长一定不要扼杀,而是要积极引导,并对其进行培养。对孩子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值得探索的。此时,大人不要忽视和否定孩子的学习和探索行为,而应该精心地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努力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这个世界,跟孩子一起去惊异,去提问,去讨论,去共同做出结论。家长也要带孩子到大自然、社会中去,开阔眼界,提高学习兴趣。孩子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开阔了眼界,丰富了感性认识,这样,孩子的兴趣广泛,知识面扩大了,学习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误区三:提升孩子兴趣就得校内求老师
很多家长在家长会后偷偷溜到老师的办公室,再三嘱咐老师要在课堂上,多多留意自己的孩子。
实际上,老师要对班上的每个孩子负责,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时思路清晰,目的明确,几乎很难改变讲授方法,迎合您的孩子的兴趣点。即便做到时时留心,也很难确保孩子的学习效果。而这种“盯梢”式的教育会使师生关系变得十分紧张,造成孩子厌学。
家长在这个过程中能做什么?
1.正确看待孩子的学习焦点
父母常把学习焦点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例如,这次考试考了几分,升学进入了哪一个学校,在班上排多少名等等,如此一来,就是教导孩子,你做的所有学习,都是为了取得这些外在的肯定。这么做有个潜在的大危机,若是外在肯定不在了(名次差、分数低),那孩子自然也就缺乏学习热忱了。
如果父母能教导孩子把学习焦点放在学习的成就感上,感觉就会截然不同了。其中的差别,在于不把孩子跟别人比,孩子只该跟自己比较,多学了一些知识,自己就有所进步,当然值得高兴。如此一来,孩子可以从获得知识当中,得到很大的满足和成就。
帮助孩子跟自己做比较,体会从不知到知晓这中间自我的转变,并因此而感到自信、满足跟快乐。这么做,就会培养出热爱学习的下一代。
我的意思不是要做父母的你,对学校的排名完全视而不见,我真正的意思是,培养孩子发自内心的学习热忱,孩子才能乐在学习而发挥潜力,取得他真正应有的学习水平。
当孩子拿了一个65分的英语成绩单回来,把学习焦点放在学习成绩上的家长,就会暴跳如雷地说:“你怎么考的这么烂?你丢我们家的脸!你怎么学习这么不认真?”
请家长们想一想,谁喜欢听这样的负面评价,这只会让孩子下次考试更害怕。而把焦点放在学习成就感上的父母,就会这么说:“这次你考了65分,表示大概还有三分之一的内容是你不知道的,爸妈和你一起坐下来,看看这三分之一是什么,怎么样才能帮助你把不懂的地方搞懂。”这么一来,孩子就会持续热爱学习,继续努力了。
2.培养孩子的学习弹性
要让孩子永保学习的热忱,除了先让孩子真心喜欢上学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能力需要培养,就是“学习弹性”。
所谓的“学习弹性”指的是,一个人处理压力、面对挫折与接受挑战的能力。具有学习弹性的孩子,能有效地处理学习挫折、不良成绩、负面评价以及学习压力。
学习弹性的培养,首先应着重在孩子看待挫折的眼光。因此,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觉得似乎怎么念也念不通的时候,父母亲应该帮助他学会压力疏解的技巧,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学习进行乐观、正面的归因。
举个例子清楚的说明一下吧!
若孩子说:“我很笨”,正面归因的父母会说:“不是的,你只是这一次没考好。”
孩子说:“我永远都学不会。”
正面归因的爸妈该说(请参考我们的建议):“这次考试内容你还没找到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我们再一起想想!”
孩子说:“别的小孩都比我好!”
正面归因的爸妈该说(请参考我们的建议):“今天你的准备还不够充分,我们再一起复习一次,下次早一点开始准备考试好不好?”
我见过许多聪明的孩子,在小学时成绩尚可,到了中学以后就开始走下坡路,原因很多,而有时候家长错误的夸赞方式更是引导了孩子步入错误的行列中。我们,夸努力不夸聪明,夸过程不夸结果,才是家长对待聪明孩子的办法。
骄兵必败,成功的往往是最后那个始终努力奔跑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