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家的传记片竟然可以拍得如此之好,这一点我还真服好莱坞。
作为一部声名赫赫的奥斯卡获奖影片,我们想看到什么呢?是掺杂了悬疑因素真假难辨的情节;是女主角对男主角爱的包容、扶持与奉献;是一个天才的自我寻找、救赎与实现;是拉素.克劳、詹尼弗.康纳利的盛世美颜与精湛表演;是精美的画面与动人的音乐……是的,这些我都很喜欢,也很感动。哪怕在现实中,女主人公与纳什离了婚,只不过一直在照料他的生活,似乎没有影片中那样美好到纯粹。但毕竟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必非得百分百真实。正如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纠结,诺尔贝奖得主的头脑中是否出现过影片中的那些幻象。
倒是影片中一个隐藏得比较深的主题,让我在沉思过后觉得有一点触目惊心。其实约翰·纳什一辈子追求的都是被人认可。年轻的时候,他追求的是学问被认可。尽管他20多岁就提出了博弈论,也得到师长的赞许,但因为他极度自我,不善言谈,举止乖张,与他人总是格格不入,因此学问上的成就并没有得到与之相匹配的荣誉。之后,他追求的是人格被认可。他被诊断为精神分裂,接受了极其痛苦的治疗。他的世界里,有趣的室友、天使般的小女孩、为国家肩负的重大使命竟然全都是幻象。幸运的是,他在妻子的关心与支持下,努力融入正常的校园生活,用意志力与另一个自我作斗争,最后被大家认可为一个比较正常的人。
几乎就在个人被认可、被接纳的同时,他的学问也被认可、被表彰,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我想问,如果他作为一个正常人的形象不被认可的话,诺贝尔奖会不会认可他的学问呢?从片中的细节来看,应该是确定不会。因为诺贝尔奖派来了使者,专程考察他是否正常,是否会在颁奖礼上失常发疯。据此推测,我们真要为很多个性举止异于常人的科学家感到悲哀了,也许他们其实也已经获得了堪与纳什比肩的学问成就,只是没有诺贝尔奖这种高级别荣誉的加持,他们永远被人们视为怪物、疯子,永远不会有人充满崇敬地将钢笔放到他们的桌前。
也许,这就是作为个人永远的悲哀与无奈吧?只有被他人、被世界所认可,你的学问、你的人生才有所谓的价值与意义。不然,就只能象影片中那样,纳什心中为国家从事的密码破译的重大任务,只不过是他人眼中不知所云的废纸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