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厚家的拖油瓶(上)

作者: 紫湘Via | 来源:发表于2023-06-12 17:12 被阅读0次
网图侵删

要说玉厚家的拖油瓶,可不止王满银一个,还有孙玉亭一家。

1939年,孙玉厚16岁,弟弟玉亭才5岁,父亲就得痨病死了,留下兄弟俩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是小脚,旧社会里女人不兴出门,只能在家里操磨,于是山里和门外的事都压在了玉厚一个人的肩上。

他们家又没地,玉厚只能在周围村庄光景好的人家揽工,以养活母亲和年幼的弟弟。到22岁时,才和一个穷人家瘦弱的女娃娃成为夫妻。好在他媳妇对他妈和玉亭都特别好,因此那几年光景虽然穷得叮当响,日子过得还很一体。

玉厚为了挣点量盐买油的钱,冬天农闲的时候就给石圪节一家商行去吆牲灵(赶牲口),翻山越岭几十天,到山西柳林镇驮瓷器。一来二去,眼界自然要比一般庄稼人宽阔。

在挣到一些工钱之后,他突然发狠想让弟弟上学。他想他们孙家老几辈子都不识字,没出过一个先生,做睁眼瞎白受人家气。

而且玉亭脑袋瓜子还算灵光,已经跟村里教冬书的金先生认识了不少字。自己这辈子是不可能了,若能把玉亭造就成个孙家的人物,他这辈子也就值了。

1947年,玉亭13岁,再不上学就晚了。玉厚终日忙忙碌碌,也没忘记这档子事,思来想去,忽然想到前几年他去柳林镇驮瓷器的时候凑巧救了一位姓陶的窑主的性命。

这位陶窑主对他感恩戴德,和他结了拜把兄弟,并一再交代若是玉厚有什么难处,他一定全力相帮。

为什么不把玉亭送到柳林镇去读书呢?玉厚请金先生给陶兄写了封信说明情况,陶兄很快应承下来。

网图侵删

在玉亭读书期间,玉厚每年都要到柳林去看一回弟弟。每次去的时候,他老婆都为玉亭准备好一年的穿戴用品和许多茶饭给一齐带过去。玉亭不仅是他们的亲人,也是他们未来的指望啊!

1954年,玉亭初中毕业,到太原钢厂当了工人。玉厚一家人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这可是他们老孙家多少代第一个在门外干事的人呐!

可这个玉亭只干了6年就跑回来了,说他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够买一口袋土豆,死活不愿回去太原了。他说他要在家乡找个媳妇,参加农业生产。

这可把玉厚急坏了,好说歹说皆不成,只好应了他弟。可眼下他已经有三个孩子了,还都小得很,没一个帮手,尽是连累,一家人时不时都饿得浮肿了。

可玉亭已经26岁了,也的确该娶媳妇了。这个没出息的玉亭还每天在他母亲面前哭鼻子,说他年纪再大还娶不上个媳妇,这辈子就瞎活了!搞得母亲也陪他哭哭啼啼。

玉厚眼见他半辈子的辛劳如今变成一场空,也就暂时不想什么光宗耀祖的事情了。

“他心平气静,并不为此而过分地懊悔。是啊,这是命运。正如辛苦一年营务的庄稼,还没等收获,就被冰雹打光了,难道能懊悔自己曾经付出的力气吗?”说得真有道理!

玉厚接着又四处疯跑着给玉亭打问对象,所有的人家财礼都要得太高了,他就是把一家人的骨头卖了也出不起。

网图侵删

万般焦急中,他又想到了陶兄,本来是病急乱投医,没报多大希望,没想到陶兄给回信说有一位姓贺的女子愿意嫁给玉亭。她叫贺凤英,是玉亭在柳林镇的小学同学,于是玉亭当下就去柳林镇把她接回来了。

玉厚立马闹腾着借钱借粮,给弟弟的婚事尽量体面的办了。接着又从父亲留下的老窑搬了出去,另起炉灶,借住在老友金俊海家(后来才在另外的地方箍了个新窑),除过借窑不算,他还欠了一河滩烂债,许多年日子都翻不过来。


备注:

《平凡的世界》系列,第一部第八章读书笔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玉厚家的拖油瓶(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mjq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