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在他的著作《双城记》中是这样的开始的:“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如今,这句话已经成为人们眼中的经典,因为他的寓意之深刻,被人们广为流传。那是狄更斯的时代,而如今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这个命题太大,我无法完全驾驭,但这大命题下的时代标签里绝对不会缺少这么一样——吃。
如果要描述当代一个普通人的生活,那十有八九是从手机开始的:清晨,摁掉手机闹铃,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社交软件看看好友状态、头条新闻以及商品特价,当然,还少不了美食推荐。之所以说这是一个吃货的美好时代,和如今各式各样的美食推荐离不开,无论是手机应用,还是社交媒体,亦或是主题网站,就连你最好的小伙伴也成了你获取美食信息的重要来源,可以说,这个吃货的时代是“推”出来的。
费孝通先生曾经在他的《乡土中国》中把中国乡土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总结为差序格局,形容人与人的交往如涟漪,是向外推出去的社交关系。而如今的社交系统也是推己及人的形式在运行。过去,发现一样美食往往是由于某种机缘巧合,是用嘴巴吃出来的,再通过口口相传的效应制造人群,而如今,过程还是相同的,但效果却非他日所比——网络媒体的发展极大的缩小了信息传播的时间,极大的扩大了波及的范围。过去当地的美食只有当地人了解,如今远在万里的人谈起当地美食也能如数家珍,让当地人也自愧不如。这是信息膨胀的效应,他给美食文化的传播扫平了地理上的障碍。
事实上,不是因为社交促进了吃经济的发展,而恰恰是人们对于吃的需求使得社交发展,也更直接的带来了吃经济的发展和吃文化的传播。如果你身边有人还在抱怨着生活的窘迫,那你或许可以这样反驳他:“吃着碗里的美食,你还有什么不满?”这是因为生活向好,人们的需求才从吃饱向着吃好发展,一个经济不发达,温饱没保障的社会是不会让吃这么平常的需求发展壮大的,如果说过去吃是为了胃,那么如今吃则更多是为了脑——是精神的享受抢滩登陆的结果。
有些人批判吃货们助长了享乐主义,认为对于吃的过度追求让人们的相互攀比(吃得好是炫富),还引起了更多的浪费。对此我不得不说的是,虽然吃货经济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吃货经济所产生的积极方面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方面他促进的一些行业的发展。社交软件、网络媒体、物流服务等等,一批又一批的企业公司在吃经济的影响下茁壮成长起来,给我们的市场带来了新鲜的活力;
另一方面他也极大的刺激了全民的消费意识。未来中国的劳动力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我们国家也渐渐的从一个制造业大国过渡到消费大国,过去生产受制于出口的局面急需改善,改变的关键在于我国正良性增长起来的庞大消费人群,自产自销,自给自足,而这消费人口红利也反过来刺激了企业的发展,使“消费——生产——消费”的良性循环健康发展起来;
再一方面,他对于文化的传播和价值观的养成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每一个传统美食背后都有一代又一代人奋斗的故事,每一个创新美食背后都是充满激励的创业经历,我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分享着这些故事,从中品味中国文化的内涵,培养我们对于祖国的情意。
当然,在发展的过程中,消极影响总是如影随形,我们在享受的同时也要克制自己,不浪费,不攀比,不欺骗,不沉迷,吃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吃的感受更大程度上应使我们更努力的去工作、去学习、去奋斗、去打拼,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
这是一个吃货的美好时代,这也是一个越来越好的时代。
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欢迎订阅:mabulimantou4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