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人戒酒,一句“我就没有听说过我们身边有人喝酒喝死了”,瞬间哑口无言。
劝人多读书,一句“我大表哥小学没有毕业,照样开厂子,当大老板!”,满脸尴尬地离开。
提醒别上神婆的当,一句“隔壁村的好多老人,好几十年的糖尿病都给治好了”,感觉不知如何是好。
当你遇到这样奇葩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时,多半是受了“幸存者偏差”的迷惑。
这是一种超级寻常的逻辑错误,几乎我们多多少少都遇到过,不信?表情
小学弟:“学长,你报考的院校考研面试难不难啊?”
老学长:“超级简单,我轻轻松松就考过去了”
小学弟给身边同学说“我打听了,xx大学上年考研面试超级简单,轻轻松松就过去了,有没有和我一起报考xx大学的人?咱们一起组队。” 这句话熟不熟悉?表情不限于考研考公考证就业留学
幸存者偏差,简单死人不会说话,你知道的都是活着的人的事迹。 意思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这样的例子有太多,再来几个典型例子
疫情期间的倒卖口罩,听信朋友圈“靠口罩买奔驰”的朋友,妄图一夜暴富,结果被骗了。
某位大佬又炒股炒币赚了好多钱,看着新买的房子,好生羡慕,结果投钱入坑,天台相见。
……
幸存者偏差,也就是半个脑残的学术称呼。当你看到周围人做出很脑残的行为,相信明显错误的观点时,估计他就上了“幸存者偏差”的当,他所知道的例子都是有利于观点的,是浮在冰山之上的,至于冰山下面的反面教材,他很难看到。
考研考研创业失败的也很多,那么他们都不小心踩了哪些坑呢?往往失败者是没有发言权的,人们也很难去关注一个失败者的言论。因为当我们听到他失败时,绝大多数我会投去鄙视的眼光。只对成功者顶礼膜拜,结果盲目害人成功学大行其道,如何规避失败的箴言,却少有人问津。
我们追求客观的真相,却往往带着主观的情绪去探索,这本身是极大的矛盾,也令我们心中的“真相”,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换言之,我们大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个世界是靠自己所有的认知建立起来的,倘若认知出现了偏差,那么这个世界也是扭曲的。
当我们在推行一个新政策、提出创新的观点、引进新的技术,或许我们会受到阻拦,但是我们也要理解那些阻碍创新的人,我们彼此并不是生活在一个“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