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 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
1. 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 )提出的三元交互决定论的观点。他认为人类行为与人内在诸因素以及环境三者是交互作用、相互决定的。
2.在三者交互作用的机制中,班杜拉又特别重视由人的各种因素构成的自我系统,由此提出自我效能理论。
3.自我效能包括一系列自我效能现象,其中最为核心也最具有实践意义的就是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与一个人的个人能力水平相关,但并不代表个人真实的能力水平。
4.决定人们对行为任务的选择及对该任务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影响人们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的思维模式以及情感反应模式。
5.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其发展的因素被称为自我效能信息,班杜拉认为人们对于自己的才智和能力的自我效能信念,主要是通过亲历的掌握性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生理和情绪状态这四种信息源提供的效能信息而建立的。
5.自我效能感和一般的自信不同,它是对某特定领域的目标发挥积极作用的心理能力。无论峭壁有多高,只要拼命努力就能跨过困难。这种对自我的信任正是自我效能感的反映。
6.简单地说,自我效能感就是对于某项目标或某个行为,“自己一定能做到”的自我感觉程度。自我效能感反映了一种强烈的信念——为了达成某项目标必须付出行动,即便有困难,只要努力就能做到。
7.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方法正是锻炼朝高目标攀爬所必需的体能——“弹性肌肉”的一个方法。而且,这种方法对于追求技能提高的商务人士来说是非常有用的。
8.孩子越小,越是培养自我效能感的好时机。原因很简单:孩子越大,面临的人生使命就越大。比如一个成年人,他面对的就是恋爱、结婚、生子、工作、理财和交际等重大命题,做好不易,而一旦失败,代价很大。相反,越小的孩子,面临的人生使命就越小,成败得失,除了有心理上的意义,现实意义有时没那么大。
9.例如中小学教育,那些小考试的成败,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把它们当做一个练习就好了。但很多家长通常的做法是硬要从娃娃抓起,结果弄得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像打生死之战一样了,甚至是从幼儿园开始。
10. 自我效能感其实就是一种心力,我们经常会想到做一些事情,但只是想想而已,但不会真正去做,比如,多少人想过去环游世界?多少人又真正行动了。心动不如行动,但行动难多了,难就难在自我效能感不足,不愿做,或者,做一下,遭遇一点困难就早早放弃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