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中32期李丰敏分享第647天,2022年10月19日 《培养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这个概念的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班杜拉给出的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幼儿的自我效能感就是他知道他可以利用他的努力把事情做好,用通常说的话就是“我能行”。孩子的愿望最好是通过他自己的努力实现,这样就可以增强他的自我效能感;如果是父母等大人帮他,那就会破坏他的自我效能感。当然也不能走极端,父母要给孩子提供抱持性环境,孩子把事情做好时认可他,孩子遭遇挫败时支持他。孩子越小,越是培养自我效能感的好时机,因为孩子越大,面临的人生使命就越大,相反,越小的孩子面临的人生使命就越小,成败得失除了有心理上的意义,现实意义有时没那么大。当孩子有了一个意愿时,可以的时候,试着让他们自己去完成,当他们靠自己力量完成这个意愿时,自我效能感就增强。当他们靠自己的力量遇到挫败时,他们会产生挫败感,如果他们发现自己信赖的父母,还稳稳的在自己身边,他们没有被摧毁,他们就会充满信心,重新振作起来。但是,父母主要起了一个容器的功能,而不是越俎代庖,替孩子去完成这个任务,那么当意愿完成时,孩子会觉得是他自己完成的,是他自己行,而不是父母行。 当然,如果有些事情孩子做不了,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这时候还是需要大人去帮忙解决。
总体上,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试着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愿望,管好自己的事情,都会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结果是,他们在那些看起来很小的事上锤炼出了很好的自我效能感,真到了以后遇到很大现实意义的挑战时,他们可以借自我效能感的支撑,去化解各种挫败,实现自己的意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