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个别对待不是针对班级里的某一个后进生或学优生,也不是对班级进行分层后对各层的不同对待,而是在教学中,教学进度相对统一,教师面向全体学生,与每一个同学保持一种可能的对话关系,能够觉察到每一个学生的细微变化,并在必要时予以反馈,如果察觉到对目前所学知识点存有疑问的学生比较多,立即能够调整讲授方法。教师的教学不是独白,而是师生之间的对话,不是面对抽象“全体学生”(眼中没有学生)的对话,是与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之间的不断流动的对话。那么如何做到眼中有人个别对待,需要教师修炼敏锐的教育洞察力。
首先,教师具备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素养,这种素养要和学生持续深入地交往而有意识的运用到处理关系,以增强随机应变的教育能力。其次教师具有精深的专业性知识。教学中教师不用过多地关注知识,把更多注意力倾注到个别学生,观察师生之间对话时学生发生的细微变化,及时予以反馈,调整。然后,教师对学生做具体的调查了解,包括对学生家庭背景、知识基础、气质倾向学生天赋、兴趣爱好、学习态度及成因、道德素养、思维方法、知识障碍等。教师建立档案并牢记在心。这样就提高了教师对学生的洞察力,常能保证课堂上的个别对待和课下的个别辅导。
教师提高洞察力是落实个别对待的重要条件,但是还需要教师备课时充分备课,不仅备知识,更要备学生,及在备课时都设想个别学生在课堂上的个别情况。授课过程中,教师保持开放姿态,以倾听的姿态倾听班级里每一个学生的“声音”,观察他们的思维活动,搜集信息不断调整自己的讲述内容和方法。
想到观摩余映潮老师公开课,他面向全体学生提出训练目标,指导方法,学生自学后畅谈理解,个别对待引导,关注全体学生学习效果。这就是课堂上的个别对待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