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做了个类目管控项目,要做的事情:只有签在合同上白纸黑字的类目才能在平台内销售。这也可以理解,合同上写着卖衣服,你却卖手机,这有点超过经营范围了。在线下实体店如此操作,被相关部门发现了也不好办。线上化其实也是如此,最后买到消费者那里,最后也不好解释。
项目初期时,涉及到历史数据清洗,就是怎么把已经录入系统的商家数据梳理正确,但这肯定需要时间,捞取数据,业务梳理,清洗数据,新数据通过系统管控起来,不允许在合同范围外售卖商品。
当然,系统化管控和历史数据清洗肯定是不冲突的,快速通过系统管控起来,避免新数据产生,这本来就是一条不错的路。二者有依赖,但不是强依赖,并行思维,一边开发系统,一边梳理历史数据,最后时间点一匹配就完美了。
一开始,并非所有人都这么认为,毕竟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已经困扰了人类几千年了仍然没有答案。有不少同事认为先有干净的历史数据,再系统化,系统化时所使用的数据就是可验证的,对系统所有数据都有效,这样说本身没有问题,但二者不是“结束-开始”的关系。最终在业务方的力挺下,大家最终坐在一起达成共识,系统化和业务数据梳理齐头并进,系统化好的时候,有部分数据可以用来做灰度验证,这样鱼与熊掌其实兼得了。
项目中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1. 灰度方案要尽早确定好,但灰度方案不一定是产品单方面能决定的,拉上技术甚至架构一起确认比较靠谱。这个项目一开始产品对齐了灰度方案,在上游服务层做灰度;后面上游技术不同意,建议在下游入口处做灰度,比较灰度是业务相关的,作为底层服务做灰度其实不太好控制。定不下来,只有拉架构师、双方产品技术一起聊,看看哪边做更好些,虽说哪里做都可以,架构师按照系统边界和业务变化决定了下游系统做,那这样就定下来。技术架构都觉得可以,产品也就没有争议了。
这里想说的是,每条产品线有自己的风格,技术还是产品主导,产品是否足够资深,技术和架构会怎样想,建议项目经理仍保持中立,当然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可能理解得不全,这也可以说出来。是否需要产品技术架构拉住一起聊,这个自己还是蛮清楚的,分开聊很多时候都解决不了问题,最后还是需要一起聊,可能的话也拉上资深测试,这一点需要经验和人员熟悉度,下次可以按自己的想法推进。
2. 各产品线的评审还是要追查得严格些。有时候听一家之言还是容易出问题的,毕竟产品负责吹水,落地的还是开发和测试,因为很多技术架构方案都是直接上下游对接,测试同学比较容易被遗漏,有效的外企的三方会谈需要保持对需求的理解一致(产品、开发、测试对齐需求理解、开发完成时间和上线间),得到开发测试负责人确认可以不评审才可以,不让就会比较被动。需求评审测试的一些问题还是非常有效,包括系统间交互的异常场景,性能问题,白名单考虑都非常重要。
3. 项目排期要有些缓冲,知道有缓冲,也试探各线的执行力,有时候也挺好的。一旦确定方向就全力推进,这也是非常不错的。定负责人,技术对接,接口输出,开发完成,主测联调,安全审查,要求和试运营准备,这些都是必须要的,千万不要等最后一刻,可以输出完善一份各个阶段的检查列表,这样每个项目,不管大小,都可以随时提醒自己不遗漏,比如催产品提前准备验收计划和场景,上线前几天提安全评审,上线提醒产品验收,提前跟业务对齐试运营时间,报表数据输出,诸如此类,省些脑力。
这就是为期三周的小项目的小结,涉及团队不多,但也值得自己复盘改进提升,感谢小伙伴们的大力支持,期望接下来业务可以快速用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