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半颗橙子@半间书房
最近读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读完后,我在朋友圈发了一条信息这样写到:“钱钟书和杨绛先生,确实是真正的学者大家,有才情,有傲骨,有沉淀,有坚守。在旧时文学才人中,他们不渣不张狂,这一家人在世事浮沉当中,淡泊相守,不慌不忙。木心先生有首诗《从前慢》最近很火,写从前的日子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其实慢的不是因为在从前,是因为当时的人心和性情。”
先不说书内容,首先我们看看书名,其实内含深意,为什么作者不用“三”,而用“仨”。字典释义“仨”作为数量词:不仅表示“仨个”,且是三个不同的个体;“仨”中既含有数词“三”,又含有量词“个”;它所代表的“三个”是内涵不同的三个东西。仨中所含的“三个”,既有不同性,又有统一性。
我想这刚刚符合杨绛先生书里所写的,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还有他们的女儿钱瑗,他们既是一个和谐共融的家庭,又分别是一个个人格独立,独当一面的大家人物。
今天读到《新周刊》的一篇文章,说当代君子的,有胡适、傅雷、杨绛等等。里面评论杨绛说是:“低调内敛的隐士君子”,里面写了一首杨绛亲译的兰德的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也可称得上是她对自己漫长一生的自况。
岁月太长,可以丰富,可以荒凉。
杨绛先生一家,在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了民国求学,战争动乱,文革肃清,到建国后安稳下来但又遇疾病困扰;虽然世事颠簸,他们对知识的热爱,对家人情感的寄托,之间的一些温情互动,却从来没有停止过。
最感动的是,在许多时候,他们不受外界权势宠辱的干扰,坚守自己的步伐,做自己的学问。而且在一个家庭里面,能达到从心智、知识上的平等交流,实在难得可贵。
说说几段书里比较喜欢的文字。一段是说杨绛和钱钟书在战乱时期,选择留在国内,而不是出国避难,是从心底和骨子里热爱自己的国家,而且是作为一个老百姓心底的热爱,她说: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这样的骨气和傲气,是真正民国文人君子所有的。
第二段是讲在时局比较动荡时期,政治环境不明朗的时候,她和钱钟书,仍坚持读书、做学问,而且当做抵挡外界干扰的乐趣,这种追求,也是真正知识分子所有的。
第三段是写,杨绛和钱钟书这么多年都保持着散步的习惯,并且称之两个人的“冒险”,而且一直像年轻的时候保持两个的兴趣和热情,让人觉得甚是可爱和可贵。
【我一个人回忆我们仨】

©此文为半间书房作者原创,版权归半间书房所有,如要转载请联系我们
世界永远有你未知的另一半,关注半间书房,一起去探索、分享。
网友评论
窃以为首章记梦内容,是为全书之纲与核,情感更为饱满而克制,体悟更为深彻而幽微,绝非闲篇,不可不察。之后章节回忆内容,处处见真情而不造作,信手而近乎信史。
另:1、钱媛写就部分章节也有味道;2、钱钟书诗书皆妙;3、可参看杨绛先生《记钱钟书与<围城>》一文,虽然此文内容个别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