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我来到长沙湘江东岸的风光带,游览了耸立在湘江之滨,与五A景区橘子洲、岳麓山隔江相望,地处山水洲城长沙湘江路中段和西湖路交界处,距天心阁不足一千米的湘江风光带上的一座湖南最大的仿唐古建筑——杜甫江阁。
唐代大历年间(766-769),杜甫曾流寓长沙,在城南湘江边一带佃房居住,雅称其为“江阁”。
斗转星移,斯人已渺,江阁遗迹,早已不存。为纪念把生命最后岁月留在湖湘的一代诗圣,长沙市人民政府于2004年选址在长沙西湖路与湘江大道相交的湘江风光带上,新建的这座仿唐风格纪念性建筑群,与天心阁、岳麓山道林二寺和岳麓书院形成一条文脉带。
由碑亭、碑廊、阁楼、长廊、茶楼五部分组成,占地6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3800余平方米。杜甫江阁主楼有七层,高18米。建筑立面为中国传统仿唐古建筑形式,朱红色柱,仿古格栅窗,白色墙,柱廊台阶栏杆为云纹石柱、石面板栏杆。
屋面歇山顶,远挑檐口,青黑色筒瓦曲线屋面,曲线舒展,体现唐代建筑古朴、雄伟、厚重的基本特征。面向湘江大道及湘江的东、西两立面均为主立面,于屋顶檐口下立横扁,上书“杜甫江阁”四个大字。
其中二楼大厅立有杜甫塑像和大型木质浮雕《杜工部潇湘行迹图》。在杜甫塑像的两边竖着两块电子显示屏,不停地向游客播放杜甫江阁的有关信息和杜甫在湖南所留下的诗作画卷。南、北两面墙上分别挂着闻一多和鲁迅对杜甫评价的话语。
闻一多的评价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伟大诗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绚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鲁迅的评价是:“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四楼是诗圣杜甫生平展示馆,运用现代科技,用动漫的形式,分客身天地、鸥寄湖湘、流寓长沙、千秋诗圣四部分,几乎记录了杜甫传奇的一生,甚至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也被纳入其中,不愧是了解诗圣杜甫的绝佳场所。
杜甫年少时即吟诗赋文,意气风发。而立之年,游历四方,先后与李白等一些文豪之士交往,快意人生。天宝年间到长安(今西安)应试落第,仕进无门,困顿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韩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北夔州(今重庆奉节)两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杜甫漂泊在湘约一年零九个月,最后损落在昌江(今岳阳平江)。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历经战乱,一生留下1400余首不朽诗篇。他的诗歌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的主线,忠实地记录了他所处时代的历史,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湖南给了杜甫人生最后一段温暖与精神归宿,而杜甫把饱满的诗情与对苍生的忧思留在了这片热土上。杜甫在湘创作诗歌100余首,堪称诗人毕生政治理想和善良人性的总结。
长沙的江阁给了他最后诗意的栖居与弥足珍贵的情谊,也见证了杜甫为大唐唱响最后的“挽歌”与唐诗顶峰过后的衰落。杜甫流寓长沙一年左右,留下诗作55首,包括其中著名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还有点出“长沙”之名的《发潭州》:“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历史的烟云穿越千余年,杜甫诗魂历尽风霜,愈显圣洁,濡染着泱泱华夏,也给古城长沙以无尽的文化滋养。
杜甫的诗体制多样,沉郁顿挫,意境开阔,感情深沉,体势大成,品高德隆,诗比儒经,开拓化境。集古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给后世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所以后世称其为“诗史”“诗圣”。
初夏时节,登阁凭栏,浩渺湘江从容流去,两岸高楼节次林立,橘子洲头、岳麓山遥遥相望,青山绿水尽收眼底,登上杜甫江阁的游客,都会感觉到无比震撼,这里当是欣赏湘江美景的最佳之地。
杜甫江阁的南北连廊为诗碑廊,两侧立石碑刻由全国著名书法家沈鹏、李铎、颜家龙、李立、何满宗等书写。杜甫晚年在湘时的作品约100余首,因其在世59年,为表纪念碑廊而只精选出59首,以扇形廊、曲廊,石碑点缀设置,供游人观赏学习。
杜甫江阁北向有六角形碑亭,重檐屋顶,亭中立碑,记述长沙市政府修建杜甫江阁的缘起和经过。杜甫江阁南向靠湘江大道人行通道路边建方亭,与诗碑廊相连,是杜甫江阁的次入口,方亭为单层屋面四坡顶。
以前,我只是从书本的诗歌中感到诗圣杜甫的沉郁顿挫,而这次的杜甫江阁之游,似乎穿越千年,来到了杜甫身边,与杜甫生活在长沙江阁,体会到“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信堆里”的深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