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是瓜果初熟的季节,菜市场里、水果摊上早已摆上了当季新鲜的各类瓜果,闪着清晨露珠的微光,散发出令人垂涎的清香。作为古往今来首屈一指的“国民吃货”苏东坡对这些大自然的馈赠,从来都是不吝笔墨的,从“杏子梢头香蕾破”到“好竹连山觉笋香”,再到“烂樱珠之煎蜜”,更别提那世人皆知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其实,在苏东坡的眼中,这些都不及那乌黑发亮、肉厚多汁的杨梅,所以才有了“闽广荔枝,西凉葡萄,未若吴越杨梅”千古佳句。
此时,正值杨梅上市,小区楼下的菜市场门口,总会看到郊区的农民挑来一筐一筐的杨梅,红得发乌,一颗颗全都是饱满的果肉,如黑珍珠般诱人,我着急着上班,却又总忍不住一边匆匆撇上一眼,再下意识地咽下口水,真是体会了啥叫“望梅止渴”的感觉啦!说到“望梅止渴”,历史上还真有这样一个真实的典故呢!南朝刘义庆在《世说新语·假谲》中曾有这样的记载:三国时期的曹操曾带兵路过一个叫做梅林铺的地方,当时正是中午,烈日当空,天气十分炎热。士兵们都感到很口渴,为了不耽搁行军计划,曹操便站在高处指着前方一个小山丘,说:“前方有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可以用来解渴。”士兵们听后,嘴里流着口水,个个来了精神,加快了行进的速度,最后终于到达了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这便是成语“望梅止渴”的由来。我一直以为成语中的“梅”是杨梅,直到后来才知道,原来指的是青梅,但无论怎样,梅子生津止渴的功效倒是从古至今都是无人置疑的。
我国种植杨梅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1973年,考古学家们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考察时,曾发现过在该地址有杨梅花粉,这说明早在7000多年前,该地区就已经有杨梅生长了。
我国民间常将杨梅比作“果中玛瑙”,这不仅是因为它浑圆如珠、乌黑发亮的外形,更是因为它丰富的营养价值。《本草纲目》曾记载:杨梅具有“生津、止渴、调五脏、涤肠胃、除烦愤恶气”的功效。初夏时节,随手拿起一颗新鲜杨梅放入口中,轻轻咬下,汁水便流入口腔,舌尖、牙缝、唇边都染上了一抹鲜红,细细品味,唇齿间满是酸中带甜、甜中带鲜,令人回味无穷。当然,最常见的还有“杨梅汤”,用杨梅小火慢熬成汤,再撒上几粒冰糖,酸甜开胃,还生津止渴,是夏日必不可少的饮品。除此之外,还可以用杨梅来泡酒,到了盛夏,茶余饭后饮上一杯,顿觉神清气爽,消暑解乏。
但可惜的是杨梅虽然味美,却也矜贵,于是人们便将杨梅制成了杨梅干、杨梅酱、话梅等等,以期留住杨梅的美味,这当中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搭配便属“杨梅烧排骨”啦!将起压出来的杨梅汁涂抹在排骨上,腌制十来分钟,放入锅中翻炒,再盖上锅盖闷煮,杨梅酸爽,刚好可以解排骨的油腻,排骨中还带有一点杨梅汁的微甜,做法看似黑暗料理,但却是一种难得的美味。
应季的杨梅成熟期只有20来天,所以算起来,这道普通的家常小菜,其实一年也吃不了几回,但正是因为这样,才能显得难得和可贵,美味如此,生活亦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