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喜乐拆书】第二十四期写作营
399-红尘修行的鱼儿–《论语新解》第四十五天

399-红尘修行的鱼儿–《论语新解》第四十五天

作者: 红尘修行的鱼儿 | 来源:发表于2024-10-22 12:47 被阅读0次

前几天读了孔子对于三家姓的愤怒,我也表达了对社会制度破坏行为的愤怒,因为,这个破坏,坏的是对于规则,社会秩序的损坏,对于大众安全感的破坏,对于公信力的破坏,这样就会最大限度的制造社会动乱,华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不止一次的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对于规则制度礼仪的遵守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石。想起一句著名的话:治大国如烹小鲜,许多看上去很奇怪,不合理的规则,背后往往都有一段血泪教训,我们不能轻易的改变,需要耐心,细心慢慢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改变,如果变革步子太大,很容易激发社会矛盾。这里就需要文化艺术等形式宣传了。

今日读: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仁是儒家对于人的基本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流露,需要表达,这个表达可以通过礼仪,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的仁,就会在人际间流动,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感,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礼乐必依凭于器与动作,此皆表达在外者。人心之仁,则蕴蓄在内若无心之仁,礼乐都将失其意义。但无礼乐以为之表达,则吾心之仁亦无落实畅遂之所。故仁与礼,一内一外,若相反而相成。

所以礼乐其实是人们内心情感的外界表达,因而乐能传情,礼能表情,没有内心情感支持的礼乐则是枯木,无任何感染力,本身就是干瘪的,无趣的,没有礼乐表达的情感,无抒发之地,无抒发之器,无处表达。所以,以前要求君子六艺,也是给他们表达自己情感的工具,如若礼乐无情,怎么会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怎会有俞伯牙摔琴祭知音的故事?

孔子言礼,重在礼之本,礼之本即仁。孔子之学承自周公。周公制礼,孔子明仁。礼必随时而变,仁则亘古今而一贯更无可变。

仁的标准古今中外差别不大,但是礼仪的规则和执行会随着时代不同而改变,顺应时代的需求。但内核没有明显大的变化。

相关文章

  • 2017年的读书笔记

    第44周 钱穆《论语新解》+杨伯峻《论语译注》 第43周 钱穆《论语新解》+杨伯峻《论语译注》

  • 论语新解6(4-6始)

    2022年5月31日 《论语》 《里仁第四》(六) 论语新解——钱穆 领读人 景彤彤 张子武 原文: 子曰:“我未...

  • 红尘修

    红尘有修行, 修行在红尘。 红尘不红尘, 只在修不修。 修行不修行, 不在尘不尘。 离得红尘修, 亦非真得修。 日...

  • 2019第九期课题组教研侧记

    主题:《论语新解—学而篇—第四》 内容: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主...

  • 论语D1: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

    学而篇第一·(一)(二) 参考:杨伯峻《论语译注》、钱穆《论语新解》、南怀瑾《论语别裁》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

  • 《论语新解》

    论语学而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白话 夫子说:父亲在的时候,要看...

  • 论语新解

    论语学而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同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e)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白...

  • 论语新解

    【原文】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钱穆白话释义 有子说:“与人约...

  • 《论语新解》

    几天前把钱穆先生所著的《论语新解》看了一遍,但却一直没有勇气写下什么读书的心得。毫无疑问,《论语》是人类思...

  • 论语新解

    2022年2月16共学 领读人:缪丹 范家驹 《论语·学而》篇第一章 【注释】(此处以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为底本...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399-红尘修行的鱼儿–《论语新解》第四十五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nkrdjtx.html